血瘀证是传统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1〕,血隆病又称血隆上雍病〔2〕,是藏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都是由于体内血液失于正常流动而致的疾病,本文就基本理论、病因病机、症状体征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以冀有助于民族医药的进步和发展。1理论剖析中医学《金匮要略》中首次将“瘀血”作为一种单独病症进行辨治,但对血瘀之概念无明确之界定。唯《血证论》中指出:“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由斯可见,关于血瘀的概念,尚无统一的认识。历代文献中,隋·巢元方将“血瘀”高度概括为“血行失度”是比较准确的,即血液运行失去正常的“度”〔3〕。藏医学认为血液是七精华之一,是滋润和营养人体发育生长、生命依存的主要物质,也是赤巴赖以存在的主要物质之一〔2〕。隆是藏医理论中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物质之一,也是引发疫病的三种因素之一。藏医现存最早的藏医学著名医典《月王药诊》载:“龙(隆),译成汉语是风或气,但其含义比中医的风或气更为广泛。它的功效是主呼吸、血液循环、肢体活动、五官感觉、大小便排泄、分解食物、输送饮食精微,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4〕《临床记集艾部》释血隆病为:“理解为坏血被隆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