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很多研究方法逐渐被应用到考古学,为考古学家提供了更多古人类文化的信息,并衍生出新的研究方向如分子生物考古、环境考古、冶金考古和植物考古等等。植物考古以考古出土的植物遗存为研究对象,借助一些植物学的方法认识和了解古代人与植物的相互关系①,比如古代人类经济生活、农作物的起源和传播、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方面。大植物遗存、孢粉和植硅体成为植物考古的主要研究对象。大植物遗存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广泛应用②,浮选法更是在赵志军先生的努力下逐渐在各个考古发掘工地推广,但将考古遗址中的孢粉、植硅体、淀粉粒等微体化石应用到考古学中还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孢粉分析虽然在国内考古学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大多只限于环境背景的恢复,李宜垠③对伴人植物花粉做过一些探讨,使孢粉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更进一步;植硅体在中国稻作农业研究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果④;至于近二十年来在澳大利亚和中美洲地区植物考古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淀粉粒分析(Starch grains analysis),在国内几乎还没有出现,文献所见只有香港中文大学吕烈丹博士的一篇短文四。她在介绍考古器物的残余物分析时,对淀粉粒分析在考古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提及到她对南方洞穴遗址中淀粉粒保存与埋藏环境的研究。本文详细总结了淀粉粒分析在国外考古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实验方法,以期促进植物考古学在我国考古学中更深入和广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