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成果数据库 > 期刊 > 期刊详情页
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相和古地理
  • 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
  • 时间:0
  • 作者或编辑:3448
  • 页码:1999,1(4)12-25
  • 语言:中文
  • 分类:P512.2[天文地球—地质学] P531[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天文地球—地质学]
  • 作者机构:同济大学教育部海洋地质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2
  •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49676288,49736220)
  • 相关项目:长江河口通量研究
中文摘要:

末次盛冰期低海平面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划分为2个古地理单元:古河谷和古河间地。下切河谷底部侵蚀面和古河间地顶面构成了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的底界面,它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层序界面。位于河口湾-浅海相中的最大海侵面将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分为其下的海侵层序和其上的海退层序。随着δ^18O3期的海平面下峰,长江开始下切,至δ^18O2期低海面时形成巨大的下切河咎。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海侵造成了长江古河谷系的充填和河床、河浸雄-河口湾和部分河口湾-浅海相的形成,尔后的进积产生了部分河口湾-浅海相及三角洲相等。溯源堆积是产生下部河流沉积单元的主要过程,其中河漫滩沉积中出现的潮汐层理和少量小个体有孔虫说明了海洋因素的影响,河口湾-浅海相泥质沉积主要形成于最大海侵之时,三角洲的进积则产生了具有多期河口坝的三角洲。古河间地表面的硬粘土层经所了沉积和成壤作用交替、持续成壤作用和早期成岩作用,它们大致分别对应于δ^18O3期、δ^18O2期和δ^18O1期,硬粘土层中留下了这3种作用的烙印。长江三角洲古河间地的古土壤母质属河漫滩相。持续成壤阶段河流基面和地下水位均较低,年降雨量约为500~800mm,相当于现今的温带地区.干湿周期变化明显.地下水升降频繁。所有这些表明,当时并非干旱气候。

同期刊论文项目
期刊论文 29 著作 1
同项目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