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发育指标延迟患儿进行早期诊断、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和预后研究分析,为本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康复科288例发育指标延迟患儿作为研究组,263名正常发育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问卷形式,对早期诊断、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引导式为主的早期干预措施对治疗组进行干预,并进行6个月的预后随访。结果发育指标延迟的临床特点以运动发育迟缓最常见(228例,79.1%),认知/感知发育迟缓次之(31例,10.8%),情感交流发育迟缓(22例,7.7%)和语言发育迟缓(7例,2.4%)最低。男孩高发,初诊年龄2~36个月,平均(7.80±4.32)个月,高峰为6~12个月。高危因素主要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产、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及妊娠期高血压等。其中222例患儿随访6个月后发现159例进入正常(71.62%),63例(28.38%)未发育正常,包括发育指标延迟34例(15.31%),全面性发育落后(GDD)14例(6.30%),脑性瘫痪(CP)10例(4.50%)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5例(0.23%)。结论防治HIE、早产、新生儿窒息、妊娠期高血压等可降低发育指标延迟的发生率。有明显运动、认知/感知、语言发育和情感交流发育指标延迟的患儿应早期诊断,引导式为主的早期干预可改善其预后和降低GDD、CP和ASD等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