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前路手术对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2016年9月在本院行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及前路颈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治疗的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9例,男79例,女80例;年龄(51.85±9.60)岁。在MRI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_(2~7) Cobb角、T_1倾斜角(T_1SA)、颈倾角(NTA)和胸廓入口角(TIA),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各参数的差异。根据T_1SA大小分为低T_1SA组(T_1SA≤20°,53例)、中T_1SA组(20°30°,25例),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T_1SA组间各个节段退变率的差异。结果 术后C_(2~7) Cobb角、T_1SA和NTA的测量结果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9例病例中病变共累及311个节段,其中C_5/C_6最多,为102个;C_4/C_5次之,为91个。C_3/C_4、C_4/C_5、C_5/C_6和C_6/C_7退变率在不同T_1SA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T_1SA增加,C_3/C_4和C_4/C_5退变率逐渐增加,C_5/C_6和C_6/C_7退变率逐渐降低。结论 前路手术可能通过增加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_(2~7) Cobb角进而增加T_1SA,从而更有力地维持颈椎生理曲度;随着T_1SA的增加,退变节段有由下往上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