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最先引进英美国家导师制,推广实施到50年代后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导师制仅用于研究生教育。进入21世纪后,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引领下,一大批高校在本科生中再次试行这种制度。[1]作为侧重于对本科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制度,进入国内教育界视野后,从高校实际应用后的情况来看,本科导师制度暴露出很多问题,以致本科导师制的实行与发展滞后,削弱了其原本应发挥的较传统模式的长处。从1995年到2005年十年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从92.59万激增至505.45万,增幅达444.82%。[2]自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升学率大大提高,减轻了大多高三学子的升学压力,但同时也给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带来巨大挑战。高校人数增加以后,师生比例增加至1:200,学生与老师原本数量较为平衡的良好交流关系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