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非海相双壳类化石群落演化
  • 项目名称:四川盆地侏罗系非海相双壳类化石群落演化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1102005
  • 申请代码:D0201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泮燕红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四川盆地自三叠纪晚期以来逐步稳定的发展为内陆湖盆,整个侏罗系厚1500-3500米左右,出露完整,三统均有,层序完全,化石丰富,尤其是非海相的双壳类化石产出丰富。它不仅是研究我国南方陆相侏罗系双壳类化石组合演替的优势地区,更是研究我国南方陆相侏罗系的典型代表区。过去由于各研究者在双壳类系统古生物学研究上的分歧,鉴定的属种名单存在混乱的现象,导致了过去近20多年来该地区相关研究一直踌躇不前,例如至今尚未建立该盆地侏罗系双壳化石组合序列,与邻区陆相盆地的对比工作也未系统展开。随着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现在可以也有必要对四川盆地侏罗系双壳类化石进行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并在系统古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该盆地侏罗系双壳类化石群落的演化,综合沉积学、埋葬学、古生态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手段,进一步揭示古气候、古地理和古环境意义。

结论摘要:

按照研究计划,分别对川北、川东北和川东南的侏罗系地层剖面进行了综合野外考察。除了丰富的双壳化石,还采集了孢粉、介形、轮藻等微体化石。本项目的重点是研究四川盆地侏罗系非海相双壳类化石的系统分类,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古环境意义的讨论。本项目的成果可以概括为3点1,通过对大量采自四川盆地侏罗纪地层的双壳化石材料的综合研究,系统厘定了两个属Cuneopsis 和Pseudocardinia,并对这两个属的多个种进行了归并;2,结合前后三次综合野外考察和前人的研究,对四川盆地的侏罗系双壳类群的演化有了初步的认识珍珠冲组、自流井组(白田坝组)和新田沟组(千佛崖组)以大量的Pseudocardinia为主;上、下沙溪庙组则以Eolamprotula-Psilunio组合为特征;遂宁组和蓬莱镇组则出现了与白垩纪类三角蚌类近缘的Martinsonella;3, 对自流井组湖相介壳层的埋葬学和古生态学研究,指示当时湖泊存在较大的风暴影响。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8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泮燕红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