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华南下寒武统不同沉积环境中小壳化石组成特征和演替序列,分析了小壳化石辐射事件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展了早期小壳动物辐射模式、门类古生物学、地层对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华南寒武纪早期动物辐射可识别出两个阶段,梅树村期为第一幕,而筇竹寺期为主幕。梅树村期小壳化石主要以软舌螺、单板类及分类不明的管状、帽状化石为主,许多为离散骨片。筇竹寺期动物群主要以泛节肢动物化石为主,许多小壳化石类别在筇竹寺期已消失。骨骼化石分布与岩相关系密切,浅水的滇东地区、峨眉、川北、陕南等地,含磷碳酸岩富产小壳化石,而斜坡及深水的硅质岩中骨骼化石相对贫乏。研究发现Ocruranus及Eohalobia两属的帽状化石实为同一生物体的不同骨片,与现生动物多板类相似。对湖北盘虫进行了个体发育研究,认为其刺体可能与Mongolitubulus相似。对早期锥石类化石、瓶状化石、腕足动物、寒武钉等进行了重新研究,获得了新的认知。生物地层结合碳同位素地层资料认为W. crosbyi的首现可作为第二阶GSSP标准。华南地区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的辐射特征与西伯利亚地台基本相似,但二者在化石群落组成上稍有差异。
英文主题词small shelly fossils; radiation pattern; Cambrian Series 1; South China; Sibe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