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后引发的胶原异常积累所致的过度瘢痕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病理愈合现象。瘢痕疙瘩是整形外科和皮肤科领域的常见病,严重者可导致毁容及功能障碍,从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本病属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的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疾病。目前世界上对该病的遗传模式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多认为是多基因遗传病,但尚未对该病的易感基因进行定位。本研究是在大样本(4000例)瘢痕疙瘩表型个体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基础上,基于成熟的技术路线,拟采用遗传流行病学的统计方法以及覆盖全基因组的分辨率为<10cM的微卫星标记,对该病的遗传模式进行分析,并采用多基因病先进的研究手段对80个瘢痕疙瘩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搜寻瘢痕疙瘩易感基因并进行精细定位,争取早日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致病基因,填补国内外此领域的研究空白,为进一步揭示瘢痕疙瘩遗传学发病机制及提高防治水平奠定基础。
keloid;association study;susceptibility loci;;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2010年,一个瘢痕疙瘩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在日本人群中发现了3个易感位点(rs873549位于1 q41,rs940187和rs1511412位于3q22.3,rs8032158位于15p21.3)。为了验证这些易感基因位点是否与中国汉族人相关,我们选择12个之前被报道的SNP位点在714例瘢痕疙瘩病例和2944例正常对照,利用Sequenom Massarray系统进行分析。发现在两个区域的三个SNPs与中国汉族人瘢痕疙瘩存在重要相关性1q41 (rs873549, P = 3.03×10?33, OR = 2.05, 95% CI: 1.82–2.31 and rs1442440, P = 9.85×10?18, OR = 0.56, 95% CI: 0.49–0.64, 其代表1q41位点) and 15q21.3 (rs2271289代表NEDD4基因, P = 1.02×10?11, OR = 0.66, 95% CI: 0.58-0.74). 还发现一个风险单体型AG (P = 1.36×10?31, OR = 2.02)和两个保护性单体型GA和AA(GA, P = 1.94×10?19, OR = 0.53, AA, P = 0.00043, OR = 0.78, respectively)来自于两个SNPs (rs873549 and rs1442440)。本研究证实了两个以前报道的位点1q41和 15q21.3为中国汉族人瘢痕疙瘩易感位点,同时也表明在中国汉族人和日本人中存在共同的瘢痕疙瘩易感基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