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数学模型研究
  • 项目名称: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数学模型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81102204
  • 申请代码:H261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王骏
  • 依托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目前土源性线虫病(蛔虫、钩虫、鞭虫病等)数学模型在干预因素方面仅有评价药物驱虫的效应,尚未纳入健康教育、改厕等防治措施对土源性线虫病感染和再感染的影响,而这些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恰恰是影响传播与控制的关键因素。本项目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数据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药物驱虫、健康教育和改厕等综合措施对防治的效应,建立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数学模型,具体包括1)从综合防治措施入手,筛选反映不同措施效果的关键指标,结合人群感染土源性线虫病的年龄分布与易感性特点,建立模型的概念框架;2)构建若干个反映环境因素和个人卫生行为因素的综合指标,形成模型的关键参数,并研究其计算方法;3)利用计算机技术运算模型,运用多个现场数据对模型进行测试和验证;4)针对关键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观察其对人群感染率和平均虫负荷的影响程度。本研究成果对预测流行趋势、优化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结论摘要:

目的 建立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数学模型,评价药物驱虫、健康教育、改水改厕等防治措施对是否发生再感染和发生强度的影响,研究再感染模式;探索再感染过程中倾向性现象在不同年龄组人群中的程度差异,为优化防治策略、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感染率和感染度数据与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条件、户厕类型、粪便使用情况及行为习惯等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匹配,筛选出驱虫后一个月时感染阴性的人群,观察一年时再感染情况。根据土源性线虫虫卵计数数据的特点,建立零膨胀的负二项模型,与传统的负二项模型比较,确定最优模型,利用其研究再感染的模式,探索再感染的发生及强度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贝叶斯模型,考虑地区差异、校正家庭经济条件、户厕类型及行为等因素后,估计不同年龄亚组倾向性程度大小。结果 本研究证明ZINB模型对于拟合土源性线虫虫卵计数数据,优于传统的负二项模型(NB)。不同年龄段对于是否发生蛔虫和钩虫再感染无显著性差异,但对于再感染的强度均有意义。5-14岁儿童获得蛔虫再感染时高感染度的风险最高(OR=7.12, 95%CI1.72-29.42),但获得钩虫高感染度的风险最低(OR=0.09,95%CI0.02-0.51)。治疗前感染度高是发生蛔虫和钩虫再感染的危险因素,蛔虫OR=1.96(95%CI1.32-2.92)、钩虫OR=3.95(95%CI2.05-7.60)。治疗前感染度高还是蛔虫再感染获得高感染度的危险因素,OR=1.57(95%CI1.09-2.26)。居住在土坯房者再感染蛔虫和钩虫的风险相对于居住在二层以上砖瓦房者分别是3.96倍(95%CI1.27-12.35)、4.53倍(95%CI1.43-14.34)。拥有较高档次家用电器(OR=0.37,95%CI0.16-0.86)、不喝生水(OR=0.44,95%CI0.21-0.90)是发生蛔虫再感染的保护因素。研究发现蛔虫再感染时15-45岁年龄组的倾向性程度最高,45-65岁最小,且无统计学意义;而5-15岁和65岁以上组亦无统计学意义。未观察到再感染钩虫时的倾向性现象。结论 零膨胀的负二项模型适用于拟合土源性线虫虫卵计数数据,证实了一部分人群具有获得特定感染度的倾向性,加强环境改善、健康教育等对于进一步降低我国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地区的再感染率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22
期刊论文 31 会议论文 20 获奖 4
王骏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