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发生机制尚未明确,新疆最高发病率41%。本项目以胆结石患者脂代谢异常为理论指导,在申请人前期研究"脂联素与胆结石规律性关联"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提出脂联素与胆结石发病负相关的假说。应用新技术新方法,通过研究新疆维吾尔、汉、回族胆结石患者脂联素水平,测量其在mRNA水平的表达来验证假说;探讨不同民族人群胆结石发生及发展机制是否与脂联素有关;探讨脂联素水平对胆结石发病是否有调节作用;观察该实验组与对照组随机、双盲比较,脂联素mRNA表达有无差异;阐述新的胆囊结石基因发病学;揭示不同民族人群脂联素与脂代谢、胆结石病的有效机理,为胆结石病因学提供理论依据;脂联素mRNA表达可能作为预测胆结石发生的参考指标之一。此法目前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首次揭示胆结石可能与脂联素mRNA表达有相关性,为胆结石病高发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尽早建立新疆胆结石人群数据库,为预防胆结石提出新的手段和方法。
胆囊结石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常见病,与种族遗传、环境、分泌、代谢等多种因素有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生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目前缺乏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脂肪因子可能是肥胖导致胆石症的关键。新疆是我国胆囊结石病和肥胖病高发区,本课题组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肥胖脂肪因子--脂联素与胆囊结石之间存在规律性关联,故本课题在此基础上,收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维吾尔族、汉族胆囊胆固醇结石和非胆囊结石患者皮下脂肪组织和大网膜组织,利用RT-PCR方法,鉴定脂联素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发现,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胆固醇结石患者和肥胖患者网膜脂肪与皮下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非胆结石患者和非肥胖患者,并与体重指数负相关;在研究样本总体以及肥胖组中,皮下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网膜脂肪组织。还发现民族、性别、体重指数与胆囊结石具有相关性,提示维吾尔族、女性易发胖而可能促进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发现维、汉两民族胆囊结石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降低,可能与维、汉两民族胆囊结石的发生有关,但具体相关机制需要进一步进行多方向性多中心实验研究来揭晓。通过Sequenom MassARRAY SNP基因型分析技术检测脂联素基因+712A/G突变位点,发现该突变位点与新疆维、汉两民族胆囊结石的发生可能没有相关性。这可能是因为+712A/G多态位点位于APM1基因的2号内含子区,属于调控区SNP(pSNPs),不会引起编码蛋白功能的直接改变,可能影响mRNA前体的剪接,降低mRNA的水平,从而影响蛋白表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