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末期肝病因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和有限的治疗方法而临床预后极差,人工肝和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核心手段。针对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多年来以郑树森院士为负责人的研究群体,发扬团队合作精神,相继开展了肝衰竭发病机制、人工肝和肝移植联合治疗终末期肝病和移植感染与微生态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和突破,形成了包括院士2人、杰青2人、长江学者4人在内的专业互补、优势显著的创新性研究群体。本项目将在既往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肠道微生态在肝衰竭发病中的作用、肝组织再生工程、新型混合型人工肝的研发、肝移植术后乙肝/肝癌复发机制和预警体系的完善、科学合理的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制定、移植肝慢性失功和移植后感染的机制及防治措施等系列研究,并计划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终末期肝病综合防治体系和创新性技术平台,以最终实现有效降低终末期肝病死亡率的目标。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Liver transplantation;End stage liver diseases;Micro-ecology;Chronic graft disfunction
本研究群体以学术带头人郑树森院士和李兰娟院士为核心,围绕人工肝与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研究方向,从肝衰竭的发病机制、人工肝构建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移植肝慢性失功等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圆满完成工作计划,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包括1、阐明了肝衰竭的发病机制,揭示肝病肠道微生态宏基因组变化规律,建立了世界上首个肝病肠道菌群基因集,基于微生物基因和功能水平,创建了肝硬化的诊断模型,成果发表于Nature(2014)。2、创建和发展了一套供全国推广的重症肝病肝衰竭标准化综合治疗、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新方案,显著降低肝衰竭病死率,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非生物型人工肝关键核心技术和个体化治疗策略取得重大创新性成果,率先应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获成功,开辟肝衰竭治疗新途径,成果发表于Hepatology、J Hepatol。4、提出了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防治新方案,建立了基于“杭州标准”的全新预后分层系统,有效评估并降低移植术后原病复发风险;发现肝癌新型分子标志物并建立肝癌肝移植术后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和抗原病复发治疗新方案,成果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J Hepatol等,并纳入《中国肝癌肝移植临床实践指(2014 版)》。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对树立我国在终末期肝病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突破我国肝病研究领域关键性难点问题、增强我国在该领域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影响和积极意义。创新群体技术优势互补、协同攻关,研究工作整体上居国际先进水平。学术带头人郑树森院士、李兰娟院士具备高超的学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创新群体项目的实施,造就了一支以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为主的高层次科技团队;3年中培养“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吴孟超医学奖2人,151人才6人;一批后备中青年骨干迅速成长,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973计划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撑计划、863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11项,任职于国际性及全国性学术机构主要职位,主办国际会议6次、全国性会议9次,在学术组织中的作用和地位显著提升。肝病微生态研究得到国内外学术同行高度评价,引领了国际肝病微生态领域发展;肝移植技术走出国门,极大提升我国肝移植技术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