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滇西北典型高原湿地退化规律与机理研究
  • 项目名称:滇西北典型高原湿地退化规律与机理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0971285
  • 申请代码:D0110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田昆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滇西北是云南湿地集中分布的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脆弱,是农牧交错带和旅游热点地区,也是我国湿地研究的薄弱领域。选取云南湿地资源利用中具有多重干扰最具代表性的滇西北退化湿地纳帕海,按照环境胁迫与人为活动干扰程度的差异,采用IN-SITU原位采样技术进行定位研究,以水文条件变化为切入点,通过对纳帕海湿地水文条件改变形成的在空间上梯度分布的长期淹水而处于还原条件下的原生沼泽;随水分疏干状况而变化的浅水或季节性积水的沼泽化草甸;排干后地下水位较高的草甸;完全排干后的垦后湿地4种生境类型的水文要素、土壤性质、植物种类及其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格局、群落组成结构等特征进行对比,探讨高原湿地土壤性质、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结构随水文条件改变而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从多重因子来全面、系统地剖析湿地退化规律及其主导驱动力,研究气候变暖与人为活动同这些过程间的关系及其响应机制,揭示高原湿地退化机理。

结论摘要:

滇西北是我国湿地研究的薄弱区域。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退化湿地纳帕海,采用IN-SITU原位采样技术开展定位研究,以水位梯度变化为切入点,对原生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和垦后湿地土壤碳氮、微生物特征,植被分布、生物量、枯落物分解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高原湿地植被随水文条件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以及土壤-植物系统在微生物参与下的碳氮积累与分解、转移储存生态过程,所有研究内容已完成,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人为疏浚排水活动改变了纳帕海湿地水文情势,致使湿地植被分布格局发生改变,加速了水生向湿生、中生演替。筑坝蓄水同样导致水文过程改变,引起湿地植被逆向演替,虽延长湖泊寿命,但其生态影响尚需研究。(2)植物多样性不能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的优劣。与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植物多样性丰富并不意味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反而表明湿地功能退化和湿地环境消失。(3)排干生境的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分别低至18.02 g?kg-1和21.66 g?kg-1,而淹水生境分别高至258.44 g?k g-1和103.12 g?kg-1,表现为随水分减少及土壤深度增加,有机碳氮含量下降,其在草甸及其与沼泽化草甸交错地带尤为明显,呈现出与植物和水分间的密切关系。(4)凋落物分解是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研究发现凋落物分解并不完全符合凋落物分解的C/N一般规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凋落物化学组分与分解速率的关系各有差异,这更增加了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生态过程研究的复杂性。(5)湿地土壤微生物总数为沼泽化草甸>草甸>垦后湿地>原生沼泽,这与沼泽化草甸具较高的生物量积累相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浅水湿地环境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及湿地演变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98.10%~99.47%,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土壤微生物。(6)土壤-植物系统中,土壤是物质积累的主要储存库,土壤有机碳氮特征可有效指示湿地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变化。(7)项目提出的IN-SITU原位采样技术是高原湿地,也包括平原湿地开展生态系统多项因子综合定位研究的技术方法和原位采样的有效技术手段,尤其在湿地土壤原状土采样中具有广阔前景。(8)纳帕海湿地功能退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疏浚排水是主要原因,生存需求或经济利益驱使是驱动力。如何平衡经济利益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仍然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42
  • 0
  • 0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1 会议论文 8
田昆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