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研究内容和意义简介在油气田开发中后期,大量的油气已被采出(40-60%),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油气资源未被采出。我国早期开发的主力油田,大部分已进入高或特高含水产量递减阶段,采收率相对较低,相当数量的剩余油以不同规模、不同形式、零散的分布于长期水驱后的储层。在这些储层中 ,河道砂体占了很大的比重(60%),其中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控于其内部的薄夹层及其与开采方式的匹配关系。由于油田开发前期和中期未重视这种层内薄夹层的作用,致使目前对其控制剩余油机理还不清楚,精细研究该类型剩余油形成与分布机理,提高动用程度,是目前油气田开发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以研究夹层的建筑结构、分布面积、空间组合样式控非均值控渗流场为切入点,进行薄夹层控剩余油物模实验,研究其控制剩余油分布机理为老油田的持续开发提供科学的地质指导,是本次研究的目的,对于老油田的可持续发具有重要意义。
river sandbody;architecture;residual oil;inrterbeds;physical model
我国早期开发的主力油田,大部分进入高或特高含水产量递减阶段,采收率相对较低,相当数量的剩余油以不同规模、不同形式、零散的分布于长期水驱后的储层。在这些储层中 ,河道砂体占了很大的比重(60%),其中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控于其内部的薄夹层及其与开采方式的匹配关系。由于油田开发前期和中期未重视这种层内薄夹层的作用,致使目前对其控制剩余油机理还不清楚,精细研究该类型剩余油形成与分布机理,提高动用程度,是目前油气田开发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基于古代露头、现代沉积、地下单体背景下的储层建筑结构研究,建立了曲流点坝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薄夹层三维建筑结构模式;构建了曲流点坝及水下分流河道岩心地质模型,进行了水驱及聚合物驱模拟实验,解释了这两类储层内薄夹层控制型剩余油形成空间分布机理;提出了一套基于道砂体内薄夹层建筑结构的地质建模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曲流点坝建筑结构控剩余油数值模拟。上述技术成果为老油田的持续开发提供科学的地质指导,对于老油田的可持续发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实际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