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副粘病毒Tianjin株缺损性干扰颗粒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 项目名称:副粘病毒Tianjin株缺损性干扰颗粒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81172168
  • 申请代码:H161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石立莹
  • 负责人职称:副教授
  • 依托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副粘病毒Tianjin株是本课题组从普通棉耳狨猴肺组织中分离到的一株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及进化分析证实为仙台病毒的新基因型。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本实验室制备的Tianjin株缺损性干扰颗粒(DIP)体外具有促进鼠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作用;小鼠动物实验显示该病毒DIP能刺激体内DC成熟和效应Thl细胞的分化增殖,从而分泌高水平的IFN-γ,说明Tianjin株DIP具有一定的增强机体免疫应答作用,而这种免疫调节作用有可能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DIP无复制能力,但保留抗原性,与活病毒相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本项目拟在原有工作基础上,通过小鼠荷瘤试验观察Tianjin株DIP的抗肿瘤作用,包括直接抑瘤作用和间接的抑制远端肿瘤发生的作用;并初步探索其可能的抑瘤机制,是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还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抑或二者同时存在?从而为研发新的抗肿瘤制剂及病毒抗肿瘤免疫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结论摘要:

副粘病毒Tianjin株是本课题组从普通棉耳狨猴肺组织中分离到的仙台病毒新基因型。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本实验室制备的Tianjin株缺损性干扰颗粒(Defective Interfering Particles,DIP)具有促进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成熟及一定的增强机体免疫应答作用。DIP无复制能力,但保留抗原性,与活病毒相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本项目在原有工作基础上,通过小鼠结肠癌动物模型实验发现Tianjin株DIP具有明显的直接及间接抑瘤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索其可能的抑瘤机制,我们首先检测了DIP诱导的抗肿瘤免疫作用,体外实验发现DIP能够促进小鼠DCs成熟及分泌细胞因子,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小鼠DCs表面CD40、CD80、CD83、CD86、CXCR4和CCR7等标志分子表达率随病毒剂量升高呈明显的梯度升高趋势,且DIP组和完整病毒组之间无明显差异。ELISA检测证实DIP能够促进小鼠DCs分泌IFN-α、IFN-β、IL-6、TNF-α及IL-12等细胞因子,且呈剂量依赖性,但DIP组这些细胞因子分泌量均低于相应剂量完整病毒组,只有IL-6的分泌量降低较小。体内实验发现DIP能够富集CD4+和CD8+ T细胞及CD11c+ DCs到肿瘤组织发挥抗肿瘤作用,Real-time RT-PCR结果显示,不同时间取得的小鼠肿瘤组织CD4、CD8及CD11c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且均在治疗结束后120h表达量达高峰。小鼠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IP组每个高倍视野CD4+、CD8+ T细胞及CD11c+ DC占总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1.60?1.49)%、(22.12?2.84)%和(23.05?2.91)%;而相应对照组的百分比分别为(2.62?0.6)%、(4.05?0.12)%和(3.10?0.09)%,经统计学分析,三个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另外,我们还通过TUNEL染色检测了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DIP组细胞凋亡率为(33.4?2.4)%,生理盐水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仅为(2.6?0.7)%,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DIP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以上结果说明Tianjin株DIP有可能通过诱导抗肿瘤免疫和肿瘤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本研究为研发新的抗肿瘤制剂及病毒DIP抗肿瘤免疫机制研究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石立莹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