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目标是建立适应分布式电网结构的调度机制。首先统计分析气象与电网监控数据,获取间歇式和分布式电源的时域功率波动及其地域相关性规律;建立分布式电源与主动负荷的稳态模型,揭示随机因素影响下电网广域分布式电源的能量波动过程及其影响;建模风、光、储多资源的互补协同效应,确定其发生条件。然后建立分布式电网的局域与广域信息传递模型;揭示电网能量分布远离平衡态并保持协调有序的机理;分别构建基于局域信息的狭义协同调度模型,以及容纳广域信息的广义协同调度模型,实现集中调度与协同调度机制的统一。最后建立节点互补与聚合的网络模型;研究互补节点通过协同机制实现聚合的方法,从而揭示协同效应涌现过程中能量与信息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基于节点互补与聚合的协同调度模型,实现从局域协同到广域协同的跃迁,达到能量的广域互补平衡。
Synergistic Dispatch;Electric Vehicle;Intermittent Generation;Multi-Agent Simulation;
1)提出了分布式电网协同调度的概念,确立了基于复杂系统仿真的理论研究方法,实现了协同调度的工程应用平台和算法。 2)提出了局域信息与全局最优的矛盾是分布式电网调度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基于局域信息传递和自组织的侠义协同调度理论模型,以及兼容广域信息传递和他组织的广义协同调度理论模型。 3)研发了基于广义协同调度理论模型的分布式资源协同调度系统,已经在济宁、杭州、德州、青岛等城市配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得到应用,并且开始产生经济效益,青岛电网的分布式资源协同调度系统应用示范获得2012年山东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201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研制了协同调度智能测控终端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分析系统,设计了基于广义协同调度理论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采用了三层信息处理和决策架构,适用于分散充电桩和集控充电站,该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推广阶段。2015年1月,第一台出口至欧洲市场的智能充电桩在芬兰电网投运。 5)设计了包含100个充电桩协同调度实验系统,覆盖1000平方公里的地理范围,以验证协同调度理论模型,已经在济南,烟台,青岛等地建成50个充电桩,开展了基于实际运营系统的电动汽车充电协同调度实验。2015年1月,第一台在国外部署的测控终端从芬兰向位于山东大学的协同调度主站发回实时数据,并处于完全受控状态。 6)发表EI检索论文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第二位)。 7)撰写《电动汽车与分布式电网协同调度》专著1部(待出版)。 8)毕业博士1名,硕士2名。 9) 提出《电动汽车充电与电网间歇性电源协同调度技术标准》立项申请,已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进入编写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