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重组PCR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将日本血吸虫Sj14、Sj97和Sj26基因构成一个多顺反子的融合基因,将此融合基因克隆入pBCG-SP分泌型穿梭表达质粒中,导入BCG中表达,构成rBCG-Sj14-Sj97-Sj26疫苗。转录时,几个抗原基因转录在一条mRNA链上,而翻译时,核糖体则分别与各基因的SD序列结合,翻译成各自的蛋白质。用此疫苗接种小鼠,研究其抗血吸虫感染作用的效果与机理,以便为血吸虫病的防治寻找一种更有效的疫苗。血吸虫具有体内发育多阶段、不同阶段表达的主要抗原不同的特点,因而单一抗原分子诱导的保护作用有限。本课题针对血吸虫的特点和BCG的优点将日本血吸虫不同表位、不同类型的抗原基因以适当方式组合,然后重组BCG,针对血吸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诱导体内多重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攻击力,可望获得一种防治血吸虫病的理想疫苗。
本课题为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课题。现已完成2种3价非融合性膜锚定表达疫苗pIRES-Sj97-Sj14-Sj26、 pIRES-Sj23-Sj14-Sj26和2种双价非融合性表达疫苗 pIRES-Sj26-Sj14(分泌型)及pIRES-Sj26-Sj14(膜锚定型)的构建、表达及鉴定。四种基因表达的产物均能与相应的抗体反应,表明疫苗构建成功。用4种疫苗免疫BALB/c小鼠,小鼠血清总Ig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脾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SI)、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IFN-γ含量、腹腔巨噬细胞NO含量及脾淋巴细胞 CD4+、 CD8+的百分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减虫率分别为 41.86%,37.02%,54.3% 和 39.9%。减卵率分别为28.80%,24.78%,40.94 和 43.94% 。同时还构建成4种原核表达质粒(PET-28-Sj26、PET-28-Sj14、PET-Sj23和PET-28。除将原核表达载体调整为真核表达载体外,其他研究内容按计划完成,并超额完成任务。已发表论文3篇,待发表3篇。培养硕士研究生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