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基于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和风险源定量解析关系的区域环境风险演变机制和对策
  • 项目名称:基于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和风险源定量解析关系的区域环境风险演变机制和对策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1001354
  • 申请代码:D0110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宋国宝
  • 负责人职称:讲师
  • 依托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当前,区域经济迅猛发展,区域尺度的布局性环境风险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在经典环境风险定量评价理论和技术方法基础上,应用多期遥感影像PCVA变化检测技术和GIS空间模拟分析技术,研究过去30年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并在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定量模拟环境风险的两个最本质因素- - 风险源和风险受体的时空变化状况,研究不同时期人口聚集区和环境高风险区的空间运移规律,在明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人口密度和环境风险场时空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风险源-风险受体数量、密度以及空间邻近性的定量解关系,分析该解析数据与社会风险FN曲线束变异特征的内在联系,揭示区域环境风险的历史演变机制,定量阐述当前布局性环境风险问题的形成原因,并提出未来规避环境风险的对策。该研究拓展了环境风险研究视角,实现从短时间、小尺度、静态的建设项目环境风险事故评价到长时间、大尺度、动态的、区域环境风险演变机制层面研究的转变。

结论摘要:

针对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区域尺度的环境风险问题,本研究基于风险管理理论,从区域风险源、受体和涉风险企业三方面出发,采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风险源事故模拟技术、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及定量风险评价技术,对大连市典型化学品聚集区的环境风险状况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归纳总结国内外定量环境风险评估标准,推荐我国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的优先选择次序;基于突变理论和ARAMIS风险管理理论,围绕化学品性质、受体易损性以及化工企业防控机制有效性3方面,构建企业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估区域涉风险企业的环境风险状况和应急预警能力;针对典型化学品事故发生场景,通过物理模型,模拟热辐射、高压冲击波、化学毒害以及液体污染4种典型物理危害风险严重指数极其空间格局,构建环境风险场和受体脆弱性方程,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划分区域环境风险等级。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国内现有风险标准体系的LC50和IDLH阈值用于短期急性接触空气浓度标准值不尽合理,而美国和欧盟的AEGL、ERPG、TEEL和AETL等国际标准值的渊源不同、适用条件各异,建议我国在化工行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环境风险评价过程中,优先选用AEGL作为评价标准,其次选用ERPG和TEEL,并以LC50及IDLH作适当补充;(2)在AEGL标准下,典型物质泄漏SLAB重气扩散模式和GAUSS轻气扩散模式下的空间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横向污染距离差异大,污染物下风向最远出现距离和影响区域面积的差异分别达到45%和77%;(3)在全部涉及氨、氯、甲胺、液化气等典型化学品企业中,包括联合制碱、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和合成氨在内的4家生产企业是区域环境风险管理的重点企业,应分别从敏感受体防护、事故应急能力和消防能力3个方面强化区域风险管控;(4)典型化工园区可划分为4个风险等级,即风险不可接受区-主要集中在大孤山半岛储罐密集的东南端,风险可接受区-主要分布在大孤山北部和南部沿海区域,容忍不可接受和可接受等级的空间范围最大,其空间范围覆盖可接受等级和不可接受等级的过渡区域。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4
  • 2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9 会议论文 4 著作 1
宋国宝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