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胶东半岛南部典型海湾地貌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
  • 项目名称:胶东半岛南部典型海湾地貌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071011
  • 申请代码:D0101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王庆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鲁东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在全球变化时间尺度上,选定胶东半岛南部的代表性海湾- - 丁子湾为研究对象,以最近60年来的气象水文观测数据、地貌演变资料为基础,把3S技术、时间序列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与野外考察、测量、采样、沉积物分析等地貌学方法相结合,研究最近60年来胶东半岛南部溺谷河口-潮汐汊道海湾海岸地貌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响应问题。研究内容包括河口水文过程演变、海湾沉积动力过程演变、海湾动力地貌过程演变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机理,研究目标是揭示最近60年来丁字湾地貌过程演变规律和趋势,建立溺谷河口-潮汐汊道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地貌响应模式,拟解决关键问题是河口河道、潮汐汊道、滩涂潮沟之间的动力地貌联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创新之处是综合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解译、时间序列分析、潮流数值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揭示最近60年来溺谷河口-潮汐汊道海湾海岸动力地貌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

结论摘要:

项目研究任务是探讨胶东半岛南部海湾对人类活动的地貌响应,建立溺谷河口—潮汐汊道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地貌响应模式。经过3年的研究,已完成了预定研究内容,实现了预期研究目标。目前,已发表研究论文15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3篇,重要学报4篇。毕业河口海岸地貌与环境方向硕士生5人,1篇学位论文评为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所取得主要进展如下 最近50年来,胶东半岛年降水量大部分站点1980年、部分站点1966年突变减少。受流域降水减少及大面积梯田开垦、苹果种植等土地利用对下垫面的影响,胶东半岛主要河流入海年径流量、年输沙量突变减少, 且输沙量较径流量减少更明显。其中,径流1966年出现较大波动,到1980年发生突变减少;输沙先后在1966、1980年突变减少。另一方面,1980S年代10年中,随着沿海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胶东半岛南部海湾滩涂被大面积、快速围垦,海湾纳潮面积和潮流运动边界发生了剧变。 1980S年代以前,胶东半岛南部的丁字湾、乳山湾、靖海湾、五垒岛湾等4个典型溺谷河口-潮汐汊道海湾均处于涨潮不对称,各海湾地貌冲淤总体上为淤积状态,海湾地貌空间演替趋势是自潮汐汊道向潮滩、潮滩向海积平原依次转换。1980年以后,在潮滩和平原间形成了连续的养殖池带,局部养殖池甚至直接毗邻潮汐汊道。1989年以后,随着滩涂集中围垦期的结束,各个海湾的潮汐汊道和潮间滩涂逐渐趋于稳定。 1980S年代以后,4个溺谷河口-潮汐汊道海湾中,乳山湾仍处于涨潮不对称状态但是不对称程度降低,丁字湾等则转为落潮不对称状态。数值模拟显示,丁字湾1971~1989年平均潮差变大、涨潮历时缩短、涨潮流速变大,落潮历时增长、落潮流速变小;而1989~2009年平均潮差变小、涨潮历时增长、涨潮流速变小,落潮历时减少、落潮流速变大。定量遥感反演表明,丁字湾潮滩表层沉积特征在1980年前后突变,此后潮滩表层沉积物较此前粒径明显变细。 因此,在1980年前后入海径流-泥沙突变减少背景下,胶东半岛南部溺谷河口-潮汐汊道海湾对1980S年代滩涂大面积快速围垦的动力地貌响应非常灵敏,但这种动力地貌调整在大面积围垦结束后很快趋于稳定,动力、沉积和地貌在新的条件下达到平衡。据此,对Dronkers的模式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基于涨落潮不对称的海湾动力地貌演变模式。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8
  • 3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1 会议论文 2 获奖 4 著作 1
王庆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