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后产权改革时代我国农村工业空间组织的演变机制及其区域资源环境效应研究
  • 项目名称:后产权改革时代我国农村工业空间组织的演变机制及其区域资源环境效应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1101122
  • 申请代码:D0102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王玉华
  • 负责人职称:副教授
  • 依托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中国农村工业的兴起、发展和演变一直都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的关注。农村工业分散布局的空间组织模式在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严重威胁着农村的资源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农村工业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一个新的产权制度改革和空间格局调整阶段。在此背景下,本项目以北京、河北、浙江等地典型乡镇为案例地区,追踪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同规模和产业类型农村工业企业空间聚散态势的演变格局和路径选择,识别企业、部门、区域、国家政策等多空间尺度的路径依赖因素和路径重塑因素在乡镇企业空间组织演化过程中的驱动作用、影响程度和协同作用机理,实证分析农村工业空间组织与其资源环境效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区域分异规律,总结农村产业空间和资源环境演化的区域特征。

结论摘要:

农村工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对环境效益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缺乏对农村工业空间组织演变与区域资源环境效应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本研究以山东、浙江等沿海乡镇企业发展的典型地区为案例地区,通过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产业部门农村工业企业空间聚散态势的演变格局和路径选择,实证分析农村工业空间组织与其资源环境效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区域分异规律,总结农村产业空间和资源环境演化的区域特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指出我国农村工业仍然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我国农村工业的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城市化程度有着很高的相关程度。我国农村工业空间格局自90年代中期以来趋于进一步集聚发展,产出规模表现出的空间集聚程度明显高于就业规模与企业规模衡量下的集聚度,经济产出效益的空间集聚倾向更为显著。我国农村工业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与空间组织结构往往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随着企业规模扩张,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要素趋于高等级的同时,企业空间组织形式逐渐趋于多样化与网络化。在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础上,借鉴生态足迹法的相关理论,建立针对农村工业环境效应的评价模型,对山东即墨和浙江诸暨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人均农村工业生态足迹均呈上升趋势。农村工业空间格局的资源环境效应受地方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44 会议论文 4 获奖 3 著作 1
期刊论文 53 会议论文 15 著作 1
王玉华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