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慢性排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导致的并发症使心脏移植患者难以实现长期生存。本课题组前期动物实验证实应用改进的"灌流法"采集骨髓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数目显著高于传统"抽吸法"。新近本课题组应用改进的骨髓腔内骨髓移植成功实施国际首例HLA不相合心脏移植后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临床试验。现患者免疫抑制药物已减为常规剂量的1/3,无排斥反应征象。本课题拟就骨髓MSC对受者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并具体阐释不同MHC来源及数目的MSC对受者DC免疫功能负向调节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及细胞因子相关机制。本课题研究基于已成功诱导心脏移植后免疫耐受的临床病例模型,对于部分揭示骨髓MSC与受者DC作用于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及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并且可望据此继续改良方法,未来进一步扩大应用于其他临床脏器移植领域。
Heart transplantation;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Immune tolerance;Mesenchymal stem cell;Dentric cell
排异反应及免疫抑制剂导致的并发症是当前器官移植领域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我们革新传统骨髓移植技术方法应用骨髓腔内骨髓移植诱导临床心脏移植获得供体特异性长期免疫耐受,并针对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课题研究期间,完成国际首例并累计完成6例骨髓腔内骨髓移植诱导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临床试验病例临床试验病例。患者移植术后免疫抑制药物减少为常规剂量的1/3-1/2,随访11-30个月无免疫排斥反应及免疫抑制剂相关并发症发生,获得良好预后,并对骨髓MSC对受者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及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本课题阐释证实(1)应用改良的“灌流法”较传统“抽吸法”可获得更多数目造血干细胞及MSC并减少外周血T细胞混入;(2)应用改良的骨髓腔内骨髓移植技术方法可诱导心脏移植长期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3)不同MHC来源的MSC均可对受者DC进行负向免疫功能调节作用;(4)供者来源MSC较其他来源(受体或第三系)对受者DC负向调节作用更强(虽无统计学差异);(5)不同MHC来源的MSC的数目与受者DC的负向免疫调节作用存在正相关。本课题研究针对器官移植领域的瓶颈问题——免疫排斥反应,改进传统骨髓技术方法,应用“灌流法”及骨髓腔内骨髓移植成功诱导心脏移植长期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并部分揭示骨髓MSC与受者DC作用于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及维持机制,未来可据此继续改良方法,未来进一步扩大应用于其他临床脏器移植领域(肾脏、肝脏、肺脏、胰腺及小肠等移植),获得更大的科学及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