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岩石圈深部过程、壳幔耦合作用及其与浅部变形的关系一直是地学研究的热点和难题。作为构建岩石圈的一个重要端元,莫霍面是深部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及均衡作用等多种地质作用的产物,是由地壳步入地幔的一个边界层与重力补偿面、壳幔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动力边界,某种程度控制着浅部变形。华蓥山-雪峰山构造带属于中上扬子板块,位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结合带的西侧,自中生代以来自西向东发育了隔挡式褶皱带、隔槽式褶皱带和弧形展布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等截然不同的构造样式,经历了漫长的陆内变形历史,构造十分复杂。本项目拟运用以横过川东-雪峰山构造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为主的深地震探测资料对莫霍面深度与变化特征进行精细研究,结合沿线的实测构造地质剖面,研究深浅构造关系,从地壳结构与地表构造、壳幔耦合及其相互作用等方面探讨华蓥山-雪峰山构造带形成演变的动力学过程,从一个视角揭示华南陆内变形机制。
east Sichuan fold belt;Xufeng tectonic belt;detachment surface;Moho variation;East and West Sichuan blocks
本项目在修编重庆-邵阳1:20万构造地质剖面的基础上,通过震相自动识别技术获得了四川盆地-雪峰山构造带深地震反射剖面的骨架结构。成果剖面揭示了地壳的精细结构,包括了莫霍面的细微变化,沉积盖层的厚度和变形样式等。结果显示在华蓥山隔档隔槽式褶皱带和湘桂陆内复合构造带下,莫霍面呈现束状反射,前者深度介于12.5-14 s TWT之间,后者深度介于9.5-12.5 s TWT之间;在雪峰山核部隆起构造带下,莫霍面呈现束状反射或透明特征,深度介于12-13.5 s TWT之间。在金佛山断裂带下莫霍面无变化,而在大庸-松桃断裂带和怀化-溆浦断裂带下莫霍面呈现微弱反射或透明反射特征。同时结合地表地质和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结果对沿线反射地震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构造解释,获得了沿线沉积盖层的几何形态,埋深和厚度,揭示了华蓥山构造带沉积盖层埋深在3.5 s TWT(约10 km厚)左右,最早的沉积为南华系地层,南华系底部作为滑脱盖层控制了浅部沉积的构造变形;在湘桂陆内复合褶皱带下在3.5 -4 s TWT存在一滑脱层作为解耦面,控制了上下地壳的不同变形。同时,项目在对沿线莫霍面分类的基础上,探讨了莫霍面的成因以及其与浅部构造变形的关系,并结合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及地质资料,认为以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中上扬子可能存在东西两个陆块,雪峰山以西地块同其及以东构造单元在地壳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