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将普通小麦品种Hope和RE的耐热性基因定位在有关染色体上,发现小麦的耐热性基因主要位于部分同源群2、3和4的染色体上,而A和B基因组上的耐热性基因的效应明显大于D基因组。查明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耐热性基因的遗传方式和遗传效应不同,位于2A和3A上的耐热性基因效应最大,且表现为显性遗传。首次提示了12种不同物种的异源细胞质在耐热性上也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异源细胞质与细胞核基因型之间的耐热性表达上存在显著的核质互作和核质杂种优势,发现高大山羊草在5个耐热性明显不同的核基因型背景下均能显著提高耐热性。经田间和室内鉴定,筛选出16份在育种上有利用价值的小麦耐热性种质。发表论文10篇,培养博士1人,博士后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