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中国沿海日本蟳和双斑蟳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 项目名称:中国沿海日本蟳和双斑蟳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1006075
  • 申请代码:D0609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韩志强
  • 负责人职称:副教授
  • 依托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蟹类是海洋底栖甲壳动物中种类最丰富的类群,绝大多数种类属于许多海洋经济动物的重要食饵。但是,其种群遗传结构的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尚缺乏深入研究。本项目计划以我国沿海常见蟹类日本蟳和双斑蟳为模式种,运用线粒体DNA和核基因AFLP等分子标记并结合环境因子分析,研究两种蟹类遗传多样性时空格局特征,探索其群体遗传结构与海洋环境因子和古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揭示我国沿海蟹类种群遗传进化的一般规律。研究成果对蟹类遗传进化机制研究、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维持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结论摘要:

项目以我国沿海常见蟹类日本蟳和双斑蟳为模式种,运用线粒体DNA 和核基因AFLP 等分子标记并结合形态学分析,研究两种蟹类遗传多样性时空格局特征,探索其群体遗传结构与海洋环境因子变化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日本蟳在黄东海区存在南北不同种群,海州湾是其分界线,苏北沿岸流和石岛-青岛反涡旋是其隔离屏障,同时比较中韩日本蟳群体单倍型频率和Isolation by distance分析,表明日本蟳个体沿海岸线扩散。而双斑蟳种群间无遗传分化。根据日本蟳、双斑蟳生物学特性和黄海沿岸流分布情况,沿岸分布海洋生物可能基本不受黄海沿岸流影响,而受近岸10m等深线以内的中小尺度海流或涡旋影响;近海分布物种如具有明显幼体浮游期则受黄海沿岸流影响,在黄东海区不同地理群体基因交流频繁。因此我们推断黄东海区沿岸分布的海洋生物虽然幼体浮游期较长但在该区域可能存在种群遗传分化;而分布靠外的近海型种类如果存在较长浮游期一般不存在显著遗传分化。 为验证该结论,我们还开展了细点圆趾蟹、刀鲚、梭鱼种类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结果支持我们的推论。本项目共撰写研究论文8篇,其中已发表研究论文6篇。该研究结果在国内外首次揭示海州湾区域可能存在隔离屏障,首次对沿岸涡旋对我国沿海海洋生物种群结构影响进行了研究,初步阐明了东黄海区具较长浮游期海洋生物种群地理格局主要环境影响是黄海沿岸流和沿岸涡旋。研究成果对我国海洋生物遗传进化机制研究、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维持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3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韩志强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