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群体是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群体成员以生物磁共振波谱分析和成像分析为核心,在磁共振基础、分析方法和应用研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已经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我们拟充分利用并发挥群体成员多年来群在磁共振波谱分析和成像分析研究方面的优势和工作积累,以脑功能、脑疾病的物质基础为研究对象,针对现有研究方法的缺点和局限性,发展具有创新性的磁共振波谱与成像方法,为脑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本群体还将应用所发展的磁共振方法,从结构生物学、神经化学、神经生理学的角度,在分子、组织和活体等不同水平上研究脑功能、脑疾病的物质基础。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Hyperpolarization 129xe lung imaging spectrometer;Biological magnetic resonance (NMR) analysis;bio-analytical;multidisciplinary
“生物核磁共振波谱学”国家创新群体主要围绕重要的科学问题(特别是生命科学中的科学问题),开展核磁共振分析原理、技术、方法的创新研究;培养多学科交叉的人才;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支撑;推动核磁共振学科的发展,引领我国多学科交叉的磁共振基础与应用研究。六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群体成员围绕预期目标开展深入系统的合作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场磁共振波谱仪并实现工程化及应用,获湖北省2013年度技术发明一等奖,“实现了我国高端谱仪从无到有的突破”;成功研制超极化129Xe肺部成像仪,实现了对肺部疾病模型动物的肺功能的定性定量分析;成功研制了动态核极化-核磁共振分子影像装置,实现了MRI分子影像的灵敏度增强。2)发展了快速、高灵敏的生物磁共振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包括(1)用于原子分辨蛋白质结构解析的快速、高灵敏核磁共振技术;(2)用于高时空分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核磁共振技术;(3)基于核磁共振及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分析新方法;(4)用于活体分析的多模态脑成像/活体波谱新方法。3)开展了磁共振方法与技术在生命分析中应用研究,包括膜相关蛋白高分辨三维结构的核磁共振解析、蛋白质间弱相互作用实验探测、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以及成瘾类疾病机理的脑功能成像及波谱研究。4)培养和引进了一批青年骨干,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优青1人,青年千人1人,百人4人。群体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物理/谱仪技术,生物磁共振/蛋白质动态过程、膜蛋白结构和活细胞磁共振)进一步拓展和提升,队伍知识结构和年龄分布更趋合理。近六年共发表SCI论文429篇,平均被引次数9.4次,后3年发表SCI论文272篇。其中包括Science 1篇,PNAS2篇,JACS13篇,Angew. Chem. Int. Ed. 9篇,Chem. Comm. 9篇,Chem. Eu. J. 7篇,J. Magn. Reson13篇,J.Proteome. Res.31篇,J. Phys. Chem. A/B/C31篇。群体核心成员合作发表的论文占27%。论文数和篇均引用数与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同期(2010.01-至今)发表的核磁共振论文接近(443篇,引用9.96次/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