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富营养化湖泊藻源型"湖泛"遥感监测机理研究
  • 项目名称:富营养化湖泊藻源型"湖泛"遥感监测机理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171271
  • 申请代码:D0106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段洪涛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藻源型"湖泛"是指湖泊富营养化水体在藻类大量暴发、积聚和死亡后,在适宜的气象、水文条件下,与底泥中的有机物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产生生化反应,形成褐黑色伴有恶臭的"黑水团"现象。"湖泛"近年来频繁发生,已对湖泊饮用水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本课题以富营养化湖泊-太湖藻源型"湖泛"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现场采样和计算机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分析蓝藻水华生消过程中(生长、形成水华、腐烂分解、"湖泛"形成)水体光学特性及其变化规律,探索"湖泛"水体的水色变黑机理,并筛选其中敏感水色因子,构建相应的遥感反演模型,最终实现"湖泛"的遥感定量监测。本课题通过对"湖泛"的遥感监测机理研究,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水色遥感机理的深刻认识,丰富湖泊水色遥感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有助于及时发现"湖泛",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湖泛"带来的生态危害和健康风险,具有较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结论摘要:

由于“湖泛”发生突然、持续时间段,很难在野外实际扑捉到,特别是其发生过程。本研究提出了野外现场试验、室内控制实验以及计算机数值模拟“三位一体”的研究思路,通过现场试验研究,获取“湖泛”第一手资料;而通过室内控制实验,获得“湖泛”发生过程数据;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分析各种水情下“湖泛”水体遥感反射比及其颜色等变化,研究“湖泛”水体水色变黑原因及其机理。经过4年的实施,主要进展 1、针对长江中下游主要富营养化湖泊太湖、巢湖等水体,进行野外试验10余次,获取了海量观测数据;进行室内控制实验2次,一次针对浮游藻类自然生长、死亡实验(37天),一次“湖泛”发生过程模拟实验(6天),获得了实验室条件下藻源型“湖泛”发生发展全过程数据;在巢湖进行实地围格实验1次,持续30天;利用Hydrolight辐射传输软件和CIE颜色模型,系统模拟了不同水色物质变化(主要是CDOM、无机颗粒物和浮游植物色素)对水体颜色的影响,从机理角度对野外和室内控制实验结果进行验证。 2、在大量数据观测基础上,围绕黑水团研究中的核心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发现“湖泛”水体由于在厌氧情况下藻类大量死亡分解,CDOM含量显著高于普通水体,无机颗粒物浓度普遍低于普通水体,而无机颗粒物控制着水体的后向散射;因此,二者的共同贡献造成了水体的“低散射、高吸收”,导致“湖泛”水体反射率显著低于周边正常水体而呈现黑色。同时,利用Hydrolight和CIE颜色匹配函数,模拟了单个参数梯度变化时的离水辐亮度和遥感反射比,并对水体颜色进行模型推演,探讨了“湖泛”发生过程中水色变化规律;另外,通过同步采集Fe2+,S2-等数据,发现CDOM与Fe2+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而与S2-为负相关;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Fe2+与CDOM形成络合物,增强了CDOM的吸收能力,较好解释了Fe2+与水色变黑的关系。 3、发表项目资助论文12篇,其中SCI论文7篇,含II区以上论文4篇。其中关于黑水团水体光学特性的论文以“Opt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black water blooms in eutrophic waters”为题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后,引起关注,被国际海洋水色协调工作组(IOCCG)作为水色遥感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3
  • 0
  • 0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6 会议论文 5 获奖 2 著作 1
段洪涛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