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针对我国环境污染新问题,选择两类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BDD/Fs 和PCNs为研究对象,开展PCDD/Fs,PCBs,PBDD/Fs 和PCNs同步净化分离及ID-HRGC-HRMS同类物分析方法研究。在建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选择炼焦,钢铁等PBDD/Fs和PCNs潜在排放源聚集的唐山为典型研究地区,通过对炼钢,炼焦等排放源废气和飞灰监测,揭示不同排放源产生PBDD/Fs和PCNs的机制和同类物指纹谱图,为污染源解析提供依据。系统采集大气,土壤,水体,沉积物,水生生物等样品进行PBDD/Fs和PCNs分析,研究PBDD/Fs和PCNs在大气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分配,干湿沉降作用等大气传输规律,通过第四逸度模型预测其在土壤-大气中的分布,研究PBDD/Fs和PCNs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水-悬浮颗粒物-沉积物的分配规律,探讨其在生物体内蓄积代谢等环境行为,揭示其生物蓄积系数。
PBDD/Fs;PCNs;metallurgy smelting;Pearl River;sediments
多氯萘(PCNs)和PBDD/Fs具有和二恶英类相似的结构和毒性,而PCNs和PBDD/Fs生成和排放研究及环境行为研究仍然非常缺乏。本课题首先建立了PCDD/Fs,PCBs,PBDD/Fs和PCNs同步净化分离及ID-HRGC-HRMS的同类物分析方法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钢铁冶炼、有色金属PCNs和PBDD/Fs的排放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铁矿石烧结过程中飞灰中PBDD/Fs的浓度范围为0.32 - 2.15 ng TEQ /g,浓度较大的单体均为2,4,6,8-TeBDF、 2,3,7,8-TeBDF、1,2,3,7,8-PeBDF和1,2,3,4,7,8-HxBDF;∑ PCN浓度为8.45-89.86 ng/g, 对TEQ贡献较大的同类物为CN66/67和CN73。再生铜企业PCNs的浓度范围为32.2-877 ng/Nm3,平均浓度为177 ng/Nm3,对TEQ贡献较大的同类物为CN66/67和CN73。金属镁PCNs浓度分别为63.1ng Nm-3,其TEQ浓度0.61pg TEQ Nm-3,对TEQ贡献较大的同类物同为CN66/67和CN73,这些不同排放源的PBDD/Fs和PCNs同类物的指纹谱图为环境中此类污染物的源解析提供了依据。对珠江流域底泥样品中PCNs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2002年底泥样品中PCNs含量为27.36﹣537.75 pg g-1 dw-1, 0.461﹣3.79 pg TEQ g-1 dw-1。对2002年采集的底泥样品中PCNs浓度较高的区域,2009年又开展了研究调查, PCNs含量为21.48﹣1026.40 pg g-1 dw-1 ,0.002﹣0.156 pg TEQ g-1 dw-1 ,污染物的含量比2002年采集的样品中稍高,PCNs可能来源为一些工业热过程的副产物。珠江流域底泥中的PCNs含量与其他流域相比处于较低水平。本课题共发表SCI论文4篇,中文核心论文 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