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萎病是棉花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号称棉花"癌症",每年在我国发病面积达到300万ha,占我国植棉面积的三分之二,尤其1993年、1995、2002、2003年在我国各棉区暴发危害,造成10亿元以上的皮棉损失,目前已成为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障碍。棉花对黄萎病的抗病性机制国内外有过大量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生理和生化上,如过氧物酶、SOD酶等。近年来,我们培育成功数个对该病具有良好抗性的品种(系),研究中
黄萎病是棉花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号称棉花"癌症", 每年在我国发病面积达到300万ha,占我国植棉面积的三分之二,尤其1993年、1995、2002、2003年在我国各棉区暴发危害,造成10亿元以上的皮棉损失,目前已成为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障碍。棉花对黄萎病的抗病性机制国内外有过大量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生理和生化上, 如过氧物酶、SOD酶等。近年来,我们培育成功数个对该病具有良好抗性的品种(系),研究中发现黄萎病菌可以侵入棉株,但叶片上并不表现症状,具有良好的抗显症能力。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棉花黄萎病菌强致病力落叶型菌系提取的毒素,与上述抗病品种叶片中提取的蛋白混合后,病菌毒素对棉苗的致萎能力明显下降。深入研究抗病品种叶片中存在的这种蛋白对明确棉花对黄萎病的抗病机制,控制该病及轮枝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