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羊草(根茎型)、冷蒿(匍匐茎型)、大针茅(丛生型)、变蒿(直根型)补偿生长特点的比较研究;碳水化合物积累与分布特点的比较研究;影响碳水化合物积累与分布的酶活性物质以及含量变化的比较研究。探讨典型草原中不同生活型植物补偿性生长存在差异的原因(机制)以及影响补偿性生长能力的主要因素。科学意义①了解组成草原群落的不同生活型植物种群的补偿生长特点及其差异,可以更好的认识在维持群落功能方面,种群间的互补作用,对于把握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②此项研究有助于认识植物生活型与忍耐型、敏感型或躲避型等生态适应特点之间是否存在着关系,为人工草地配置组合提供依据。③草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就是在保证草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获取畜产品,也就是草地在放牧利用的同时还能维持牧草有等补偿生长或超补偿生长的能力,此项研究可以为草地生产力的维持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背景植物的补偿性生长是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与采食动物间协同进化的结果,但面对干扰压力,不同的植物可能采取不同的生态对策,因而具有不同的补偿特点。按照Belsky的观点,只有忍耐型的植物才可能以再生形式应付放牧压力,敏感型或躲避型的植物不可能具有较高的补偿能力。研究内容从羊草、大针茅、隐子草、冷蒿等不同生活型植物对环境变化反应(忍耐型、敏感型、躲避型),分析生活型与植物补偿性生长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①以生物量变异系数分析不同生活型植物对变化环境的反应,根茎型>匍匐型>丛生型>直根型。说明根茎型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敏感,匍匐型植物次之,丛生型植物的敏感程度最差;②综合各种生理特征(质膜相对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MDA、SOD、CAT、ABA)及其对变化环境的响应,把植物种分为羊草(敏感型),糙隐子草和冷蒿(忍耐型),扁蓿豆(迟钝型);③不同生活型植物在生长最迅速的阶段,最大增长速度依次为匍匐茎型>丛生型>根茎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