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基于多种“轴—辐”模型的长三角综合物流空间网络优化研究
  • 项目名称:基于多种“轴—辐”模型的长三角综合物流空间网络优化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0471030
  • 申请代码:D0102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5-01-01-2007-12-31
  • 项目负责人:曹有挥
  • 负责人职称: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04
中文摘要:

以全国经济最发达和现代物流业迅猛发展的长三角地区为实证区域,对长三角综合物流空间网络不同层面和不同侧面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探讨长三角综合物流空间网络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归纳长三角综合物流空间网络的时空演替规律;厘清长三角综合物流系统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测度区域物流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估长三角综合物流空间网络的发展状态;分析长三角综合物流空间网络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运用和甄别多种"轴-辐"模型,给出不同经济、社会和环境参数条件下的长三角综合物流空间网络的优化模式。本项研究旨在追踪国际学术界的前沿动态,并紧密结合国内物流产业迅速发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一定的规律性认识和政策性建议。因此,该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推动经济地理学尤其是运输地理的学科建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各地物流业尤其是物流中心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

结论摘要: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流、节点和网络三个维度,对长三角地区1980年代中期以来货流的动态变化、各节点综合运输成本的空间格局和现代物流网络的空间优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1、非均衡系数、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和移动-分享等分析表明,长三角货流增长不断加快,且与GDP增长呈明显正相关;货流地域分布变化相对复杂,但总体趋向集中;货流与生产地分离的态势初显端倪;集装箱货流的空间竞争十分激烈,但集中化趋势尚不明显。形成上述特征的主要机制是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供应链形成、制造业模式转变、可达性变化与运输规模经济和地方运输需求与交通管理体制。 2、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GIS技术为主要支撑,从综合交通可达性、运输规模和外部成本三方面对长三角各节点综合运输成本空间格局进行综合集成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综合运输成本低于周边,沿沪宁线及沿江地区、沪杭、杭甬线构成的"Z"形地带综合运输成本较低,地级以上城市优势相对突出,区域北部综合运输成本稍低于南部地区。 3、采用R型因子技术,计算了16个节点城市的物流中心性指数;以此为依据,借鉴多重配置轴-辐模型,构建了长三角地区一主五辅的轴-辐物流网络体系。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8
  • 2
  • 0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6 会议论文 2 获奖 4 专利 2 著作 1
曹有挥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