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塔里木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成因及调控机制研究—基于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的实证分析
  • 项目名称:塔里木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成因及调控机制研究—基于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的实证分析
  •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71163041
  • 申请代码:G030503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马惠兰
  • 依托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农业非点源污染不只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问题,在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塔里木河流域也很突出,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的化学品给流域农田土壤及水文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为从根本上引导和优化农户生产行为,解决落后地区农民增收与农业污染的矛盾,改善流域水环境和农田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主体及治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在把握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状况、特征及变动的基础上,全面分析评价流域农业化学品投入状况。通过农户调查,并构建农户模型,揭示农户生产行为与农业非点源污染之间的关系,剖析农户行为决策导致污染的深层次根源,阐明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微观机理。同时,探讨增加化肥、农药等税收控制污染的约束机制;探索鼓励农民施用有机肥及生态补偿的激励机制;探讨通过技术、立法、行政等手段控制和治理污染的措施。为创新生态脆弱的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污染的治理模式和治理途径提供依据。

结论摘要:

塔河流域是新疆及我国主要的粮、棉、果、畜及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然而流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上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增收预期提高,农户对农药、化肥、地膜等农业化学品的投入持续增加,导致土壤污染、土地退化、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主要研究内容完成30余万字的调查研究报告,分5大部分14个章节。(1)研究背景、意义、理论依据及综述。(2)比较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流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变动;分析了流域农业生产化学品投入及变化;分析测算了流域农业化学品投入效益、产生的污染估计及环境影响。(3)开展了大量的农户调查。从流域上、中、下游各选择3个县、6个乡镇的800户农户作为调查对象(得到629个有效问卷)。分析了农户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行为及特征;用定量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行为的主要因素;调查分析了农户对污染的认识及减少污染的意愿。(4)调查分析了流域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和落实状况;从农户、政府、企业三方进行了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5)设计并给出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管控体系,从社会、经济、技术、法律、监督等方面提出治理污染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出流域污染治理的政策工具及保障措施。 重要结果(1)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呈明显的时空特征;(2)农户是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体。农户的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种植作物及结构、种植年限,以及信息获取渠道、收入水平、对污染的认知等均影响其投入的程度和方式。农户对生产带来的污染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受收入预期增长,短期内如果没有国家和地方强制的政策限制或新技术突破及推广,化学品投入量还会增加。(3)农业非点源污染中存在多方博弈——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生产商、经销商等)、农户。还存在缺乏对非点源污染的监测和管控、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不配套和不连续、对生产和经销农业化学品企业的支持多于监管和限制、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新技术推广不力等诸多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推动流域限制和减少污染。 关键数据详见研究报告(正文) 科学意义(1)从农户微观视角,通过典型调查和量化研究,剖析农户生产行为导致污染的深层次根源,阐明了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微观机理。(2)结合流域农业生产特点,构建以政府和环境治理部门为主导、农户积极参与、公众广泛监督的污染治理政策制度框架。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8
  • 0
  • 0
  • 0
  • 1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5 会议论文 1 著作 1
期刊论文 24 会议论文 1
期刊论文 13 会议论文 8 著作 3
马惠兰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