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小城镇绿地与城镇发展空间耦合研究
  • 项目名称:小城镇绿地与城镇发展空间耦合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51078279
  • 申请代码:E0802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刘颂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同济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在快速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浪潮下,小城镇生态环境普遍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小城镇绿地建设被忽视、远远滞后于城镇发展速度是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小城镇是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的重要承载地,其规划水平与发展质量是当前以至今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依托人居环境学、生态学理论,以优化小城镇绿地结构、生态功能为目标,以城镇绿地生态功能与城镇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为核心,探讨城镇绿地空间与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各要素的耦合关系和耦合机理,建立各要素对绿地空间的耦合需求度评价模型及综合评价体系,以识别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和绿地空间的整体性结构,为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镇空间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立足整体性、区域性、特色性,针对不同类型小城镇的发展特征和空间发展趋势,提出绿地空间的耦合模式及生态优化途径。为集约型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城乡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水平提供研究示范。

结论摘要: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普遍存在着建设空间快速扩张但绿地建设滞后的现象,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绿地空间与城镇建设空间必须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保护城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本研究首先建构了城镇绿地与城镇发展空间的耦合理论,认为绿地与城镇发展空间耦合是城市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方面,它作为一种普遍需求广泛存在于城市之中,主要表现在绿地和城镇空间的镶嵌性、伴生性和动态性。耦合表现在模式—过程—功能三个方面,其中耦合模式空间异质性的表现形式,是本研究的物质基础,具有直观性、可度量性和可设计性。耦合模式应该从耦合的空间形态模式、耦合的空间内容模式和耦合的空间关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定量描述。耦合的空间形态模式可用延展度、指状度、内缘度、周长(面积)这四个指标可对其进行定量描述;耦合的空间关系模式可以用聚集度、服务覆盖率、一致度、连接度、环度、大斑块率这六个指标进行定量描述;耦合的空间内容模式可以用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用地百分比、建筑密度、容积率这五个指标进行定量描述。并总结了典型的耦合空间形态、空间内容和空间关系模式。 绿地与生态过程、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制约影响的关系直接决定了其与城镇建设空间的耦合状态。在分析了绿地绿地与城镇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相互制约关系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适宜性分析的耦合需求度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以长三角区域小城镇为例,分析了小城镇绿地与城镇发展空间的耦合特征、耦合机理和驱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小城镇低密度蔓延的扩张方式加速了外围农林空间的萎缩与碎化,城镇内部的绿地空间受到其它城镇空间的挤压,呈现被动式低效配置的状态—--各类城镇空间与绿地的耦合度低,小城镇空间的混乱、分散格局进一步降低了绿地的服务效率,附属绿地空间比例较大具有公共化的潜力;最后提出小城镇绿地与城镇空间耦合优化的关键在于其“高效性”,应遵循系统化、紧凑化、复合化和特色化的思路,将“耦合”理念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之中,控制与引导小城镇空间的紧凑、集约发展,构建一个内部绿地紧密联系、同时内部绿地与外围绿地相融合的高效绿地空间结构。 本研究首次提出并全面阐述了绿地与城镇空间耦合理论,建立了面向耦合需求的适宜性评价体系,并依据该理论和技术方法分析了小城镇绿地与城镇发展空间的耦合特征、耦合机理和驱动力机制。研究成果丰富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为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7
  • 5
  • 0
  • 0
  • 1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5 会议论文 1 专利 1
期刊论文 20 会议论文 4 获奖 2 专利 2
刘颂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