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末次冰消期以来北黄海“源”-“汇”系统演化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 项目名称:末次冰消期以来北黄海“源”-“汇”系统演化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076032
  • 申请代码:D0603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黄朋
  • 负责人职称:副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北黄海接受巨量周边河流输入物与海岸侵蚀产物,是陆源物质向海输运的"汇"。末次冰消期以来海平面剧烈波动对北黄海"源"-"汇"关系产生了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在沉积物中留下了印记,使之成为了解区内海平面变化的"档案馆"。本课题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以北黄海柱状沉积物和周边主要河流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粒级陆源碎屑的元素地球化学组成、Sr-Nd同位素比值、粒度分布、矿物组合分析和沉积物形成年龄测定,建立北黄海沉积物物质来源的端员指标体系;划分沉积物层序,解析沉积物物源、分布和沉积通量得变化规律;结合海平面变化对水动力条件影响的沉积响应机制,厘清末次冰消期以来区内黄海暖流演化历史、北黄海海平面波动及其对"源"-"汇"关系制约机制。

结论摘要:

北黄海接受巨量周边河流输入物与海岸侵蚀产物,是陆源物质向海输运的"汇"。为了揭示末次冰消期以来海平面波动对北黄海"源"-"汇"关系产生的影响,课题组使用沉积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方法,分析采自鸭绿江、黄河、长江和北黄海的沉积物。根据获得的沉积物粒度组成和矿物组合,以及各粒级子样的元素、同位素和形成年龄数据,对北黄海“源”-“汇”过程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首先,通过对比鸭绿江、黄河和长江各级子样分析数据建立北黄海陆源物质端元指标,例如Ca对黄河、K对鸭绿江、Ti对长江。其次,通过柱状样品粒度分布模式初步确定北黄海底质分布特征可由一条起始于123.5N、向东凸出的弧线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通过主成分和FD函数分析进一步将北黄海底质划分为四个区,分别代表黄海暖流流经区(以出现长江物质为特征)、北黄海细粒沉积物(黄河物质分布区)、辽东沿岸流和鸭绿江物质向海扩散区(两者为鸭绿江物质分布区)。再次,结合测年和沉积物密度数据,判定北黄海西部沉积物形成于全新世,沉积速率在20-70cm/ka范围变动,沉积通量在50-176g/cm2?ka范围变动,且有逐渐变大的趋势。最后,根据泥炭形成年代、空间位置,结合前人资料,确定海平面在12000-10000a前已沿黄海深水槽到达渤海海峡附近,并保持相对稳定,在此时段内北黄海可能大部分已被海水覆盖。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5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黄朋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