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迷走神经刺激协同抗抑郁药物对抑郁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 项目名称:迷走神经刺激协同抗抑郁药物对抑郁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81071102
  • 申请代码:H092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马辛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抑郁症是伴自杀风险的重性精神疾病,约20%患者经规范抗抑郁治疗仍不能缓解病情,针对这部分难治性患者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抗抑郁治疗方法是临床工作中期亟待解决的问题。迷走神经刺激(VNS)是被欧美各国批准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重要手段,临床上VNS结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症状。我们推测其原因是VNS和抗抑郁药物能协同作用更好地保护抑郁症患者,更显著增加其海马神经再生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等。为验证上述假说,我们拟建立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分别给予VNS、抗抑郁药物、VNS联合抗抑郁药物干预,通过检测模型大鼠的行为、海马及杏仁核等不同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海马新生细胞以及BDNF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模型大鼠的影响。该研究将从动物整体水平阐明VNS、抗抑郁药物、VNS协同抗抑郁药物作用效果以及作用机制的差异,为临床选择抗抑郁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结论摘要:

目前临床上治疗抑郁症主要以抗抑郁药为主,但仅对60-70%的患者有效,并且长期服用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寻找一种能够提高抗抑郁药物疗效并降低其副作用的辅助治疗手段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传统医学针灸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已有不少的报道,尽管目前对单独应用针灸的疗效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可将其作为常规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本研究采用电针与常规抗抑郁药物西酞普兰(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联合处理的方式,在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 CUS)大鼠抑郁模型上观察它们的联合治疗效果,并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其中的可能作用。研究发现(1)10 mg/kg和20 mg/kg西酞普兰可以改善CUS模型大鼠除行为绝望以外的抑郁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海马的BDNF蛋白含量有关。而单独应用5 mg/kg西酞普兰无治疗效果;(2)电针单独治疗3周仅对抑郁模型大鼠的活动能力有改善,而对其他抑郁样行为效果不明显。(3)电针联合5 mg/kg西酞普兰能够发挥出比两者单独处理时更好的抗抑郁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它们叠加或协同提高海马的BDNF的含量有关。上述研究发现将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思路。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
  • 1
  • 0
  • 0
  • 0
相关项目
马辛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