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翅亚目是研究昆虫纲进化的关键类群之一,猎蝽科为其最分化的一科。申请者以猎蝽科为主从形态、分子、功能、化石等方面进行了23年的研究。近5年的主要成果有1. 订正了中、日、朝、韩、越5国的猎蝽种类,核定新异名17个、错误鉴定6个,命名新种31个、新属7个,发现各国新记录种25个、中国新记录属8个;基本解决了东亚猎蝽科分类问题。2.对该亚目52科536种代表性蝽类翅的功能形态与10科32种蝽类的飞行行为进行了研究;为分析相关类群的形态进化及仿生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3.研究了异翅亚目8科40余属昆虫化石,建立新科1个、新亚科2个、新属31个、新种34个;有4科在世界上是最低层位,其中蝽科化石是首次在中生代发现,较前人的记载早1亿年左右;3科化石在我国首次发现。4.近5年发表论著73篇(本),其中SCI文章39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第三完成人),2006年入选"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
Hemiptera;taxonomy;morphology;mitochondrial genome;biogeography
四年来,通过野外采集、标本交换与借用获得了大量用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广义半翅目昆虫标本;广泛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通过核对模式标本、分子系统学等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及周边国家猎蝽科、扁蝽科等半翅目昆虫的物种多样性,重点研究了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巴基斯坦及伊朗等地的猎蝽及越南的扁蝽,发现了一些新属种及各地区的一些新记录阶元,使越南扁蝽科昆虫从原来记录的4亚科21属39种增加到5亚科47属103种,发现了半翅目异翅亚目一中国新记录科——驼蝽科Microphysidae。观察了103科720余种广义半翅目昆虫前、后翅的结构,并进行了相关测量和初步分析,发现连翅器的细微结构在广义半翅目高级阶元的重建方面有一定局限性,但可作为部分类群亚科以下阶元的分类依据之一。比较地系统对猎蝽科昆虫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测定了170余种猎蝽的mtDNA基因 (COI 、COII、16s rRNA)和核基因28s rRNA序列,利用这些基因对Velinoides Matsumura等属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探索。以多氏田猎蝽Agriosphodrus dohrni (Signoret)、环班猛猎蝽Sphedanoletes impressicollis (St?l)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分子生物地理学研究,基于三条线粒体基因序列(COI、Cytb 和 ND5)及一条核基因序列(EF-1α),初步分析了两种猎蝽中国与日本种群的联系推断了日本种群的起源地及起源时间。完成了7目23科67种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测序,在猎蝽科、姬蝽科和扁蝽科比较基因组方面做了初步研究,发现了部分半翅目昆虫新的基因重排现象,并利用蛋白质编码基因对半翅目系统发育进行了探索。我们的结果为深入研究半翅目、副新翅类,乃至昆虫纲的系统发育和进化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