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申请人在胚胎植入和胎盘发育领域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建立了包括永生化人类正常滋养层细胞系、胎盘外植体、子宫内膜组织/细胞、输卵管妊娠母胎界面、恒河猴妊娠母胎界面等在内的一系列独特的体外研究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开展了胎盘发育过程中滋养层细胞增殖、凋亡和浸润的调节。申请人积极将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生殖健康需求相联系,近年来研究了产科重大疾病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通过前瞻性分析和高通量蛋白质谱相结合的方案,获得了一批早期预测子痫前期的科学指标;利用已建立的体外研究模型,对子痫前期标志分子在滋养层细胞功能调节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建立了胎盘特异基因操作的小鼠模型,用于鉴定影响胎盘早期发育的关键基因。近5年来已在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1篇;所发表论文已被他引170次;2005年以来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5次;2007年作为主要参加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preeclampsia;biomarkers;sMet;SerpinF2;microRNAs
本项目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我们通过与北京、济南、上海、武汉、西安等地临床单位的全力合作,我们利用国际标准化流程建立了中国汉族人群妊娠队列。利用前瞻性妊娠队列样本,鉴定到多个在妊娠早中期能够有效预测子痫前期的生物标志分子,包括可溶性c-Met(sMet),?2 antiplasmin/SerpinF2,miR-210,miR-17-92基因簇,miR-195,miR-376c等,其中sMet是最有前景的重度子痫前期预测标志分子,目前正在联合多个临床中心进行sMet的随机临床试验。进而通过功能研究,发现氧化应激造成HGF自我调控失衡,sMet生成异常,滋养层细胞功能受阻,这些可能是sMet参与子痫前期发生的病理机制。发现子痫前期胎盘中雌雄激素合成酶活性失调,导致其外周血中雌、雄激素水平失衡,并进而引发母体肝/肾中SerpinF2表达异常上调和机体超凝血,这为从妊娠适应性调节角度阐释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思路。系统分析了子痫前期差异表达miRNAs,发现多个miRNA分子通过靶向胎盘中TGF?/ActivinA/Nodal信号通路调节滋养层细胞功能,从表观遗传调控角度阐释了子痫前期病理基础。项目执行4年期间,发表项目标注SCI研究论文9篇,其中IF>5的7篇,IF>10的1篇;2项专利申请在受理中(PCT/CN2014/074071和201310436215.3)。项目负责人受邀担任全球妊娠合作组织(CoLab)执行委员会唯一中国成员和本领域重要专业期刊《Placenta》的唯一中国大陆区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