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人等实验室及野外现场放养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在四川省9个地区采集的湖北钉螺滇川亚种,离开原孳生环境后可存活并能进行远距离被动迁移,迁入指名亚种钉螺种群聚居地湖沼地区后能继续生存并繁殖,且能杂交产生子代。本项目研究融合生物学、生态学和寄生虫学等技术与方法,借鉴并改进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双脐螺生物控制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湖北钉螺不同地域亚种对不同地域株日本血吸虫易感性显著差异的特性,拟将对湖沼型血吸虫虫株易感性较低的滇川亚种钉螺引入以指名亚种钉螺为中间宿主的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结合野外现场和实验室研究等方法,观察在鄱阳湖疫区生存和繁殖的适应性及其子代的易感性,筛选出适合滇川亚种钉螺在湖沼地区生存的最佳引入模式,以期通过不灭钉螺而实现有螺无害化,以生存竞争的方式改变疫区钉螺种群结构,降低流行区钉螺的阳性率,从生态学的角度,探索降低湖沼地区钉螺总体感染率和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综合防治的新模式。
Oncomelania hupensis robertsoni;Oncomelania hupensis hupensis;Competitive survival;Schistosoma japonicum;Ecology
基于湖北钉螺不同地域亚种对不同地域株日本血吸虫易感性显著差异的特性,将对湖沼型血吸虫虫株易感性较低的滇川亚种钉螺引入以指名亚种钉螺为中间宿主的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结合野外现场和实验室研究等方法,观察在鄱阳湖疫区生存和繁殖的适应性及其子代的易感性。本项目通过对四川省9个县(市、区)的滇川亚种钉螺采集点实地调查后,筛选出彭山、丹棱、天全等3个滇川亚种钉螺地理株,在江西省星子县和当地的指名亚种钉螺进行野外现场混合放养实验,观察滇川亚种钉螺在鄱阳湖疫区生存和繁殖的适应性。同时在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通过在人工气候箱内饲养钉螺,在研究两亚种钉螺实验室生存和繁殖能力的同时,观察滇川亚种与指名亚种间生态学差异。结果再次证明滇川亚种钉螺迁入指名亚种钉螺种群聚居地湖沼地区后能继续生存并繁殖,且能杂交产生子代,但因当年气候异常及长时间暴雨等因素影响,其子代种群数量出现衰减,无法进一步完成子代易感性实验。在实验室观察并比较两亚种钉螺对光、温度的敏感性差异,研究其种群间存在的生态学差异,结果显示滇川亚种比指名亚种更能适应低温的环境;指名亚种的趋光性高于滇川亚种,当其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趋光性降低。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并利用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和指名亚种间种群生态学差异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 为充分利用研究资源,课题在按计划任务书执行的同时,增加了流行区晚期血吸虫病人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通过本项目研究,共发表15篇学术论文;参编规划教材1部;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