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基因测序结合寄主表型特征的比较技术,研究栗疫病菌中不同dsRNA病毒的同源性;测定和分析dsRNA病毒间有关p29蛋白基因簇的序列差异;确定与栗疫病菌特定表型相关的病毒调控基因的序列特征;克隆该类基因并进行体外表达,以测定其蛋白的抗体的免疫特征。欧美感染自然病毒的栗疫病菌的表现型多为产孢量少、无色素,不利于在营养体亲和群复杂的野外病菌群体中生存,我国弱毒力菌株的表现型类型丰富,暗示其p29蛋白基因序列的多样性。该项目的研究结果可为设计和构建重组有利于野外存活的实用性生物防治因子dsRNA病毒提供基因簇序列方面的数据,并为研究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提供信息和材料。
为了探明栗疫病菌低毒性病毒(CHV1)间的差异和起源, 采用序列测定方法对来自中国、日本和意大利的30个CHV1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测定了所有病毒p29基因的部分序列, 根据测序结果可将其分为29个单元型, 分属于3个不同的亚型: 中国菌株的病毒群体归属于亚型Ⅰ和Ⅲ; 日本病毒群体除Ja55属于亚型Ⅲ外, 其余属于亚型Ⅱ; 意大利病毒群体除IT192属于亚型Ⅰ外, 其余都属于亚型Ⅲ。中国CHV1病毒群体的地理分布特点为: 亚型Ⅰ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 而亚型Ⅲ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这不同于欧洲主要以一种亚型为主的情况, 表明各群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流动。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CHV1病毒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日本群体和意大利群体都丰富。采用配对转化和室内、大田接种的方法研究不同栗疫菌低毒力病毒的传递和生防潜力。室内枝段接种和大田接种测定的毒力表明,18个含低毒力病毒的供体菌株+受体野生型菌株的处理,其相对毒力都在80%以下,比24个受体菌(野生毒力菌株)的毒力都低,表现弱毒力或中等毒力。前者与后者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实验表明含不同病毒的低毒力菌株的生防潜力比预期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