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开发热导致盐城保护区滩涂湿地破碎化日益加剧,严重影响到盐城海滨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本项目以景观生态学和地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利用遥感、GIS等技术对海滨湿地土地利用与土地景观变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海滨生态系统动植物生产力、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分析,研究海滨湿地集合种群动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生态响应机制。在此基础上,耦合集合种群动态、环境承载力和土地利用三模型,以保育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为手段,探讨滩涂湿地景观破碎化的格局调整和生态修复、对合理的滩涂湿地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指导,既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有利于协调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同时,通过对盐城海滨滩涂湿地承载力和珍禽丰富度的科学实验和理论分析,将为空间生态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撑。
规模宏大、持续过热的"海上苏东"建设与滩涂开发使盐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周边地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滩涂连年遭受围垦,纵横交错出现的新海堤把苏北滩涂湿地切割成许多斑块,鱼塘、养殖场等多种开发项目取代了大面积的以芦苇、碱蓬为建群种的湿地植被,滩涂湿地的破碎化十分严重。保护物种多样性要以物种栖息生境的保护为依托,单一目标种的保护策略已转向集合种群乃至整个海滨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本项目在进行针对上述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景观格局变化和珍禽种群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种群生存力和生境适宜度指数建立了集合种群动态模型,上述模型不仅是对盐城海滨湿地两种珍禽种群动态变化的特征描述,丰富了海滨湿地空间生态学研究的资料库,而且对通过东亚海滨迁徙廊道的候鸟的生境选择及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项研究还结合外来种入侵和植被演替导致的生态系统变化,从复合系统的综合效益层面为盐城海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对策模型和推荐模式。该模型及相关的推荐模式不仅对盐城海滨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而且为我国海滨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