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监测与模拟
  • 项目名称: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监测与模拟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071047
  • 申请代码:D010105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上官冬辉
  • 负责人职称:副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针对冰川物质平衡研究的迫切需要,选择冬克玛底冰川为研究对象,在已有开展半定位观测的基础上,增加GPS的测量,冰加强积雪密度、厚度观测及地表反射率的观测和模拟,选择能量平衡模型,通过模型模拟,并与实测结果相比较;针对模拟所存在的问题,力求完善冰川物质平衡的计算方法;以此研究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以便建立相对简化的冰川与气候之间的定量关系,为预估未来气候变暖情况下典型冰川的变化,及流域冰川水文过程和水资源变化及评估奠定基础。

结论摘要:

以2005-2011年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中段开展的中国标准雨量计(CSPG)和Geonor T-200B自动雨雪量计的降水对比观测实验为基础,通过数学统计分析,提出Geonor T-200B的固态、液态及混合态日降水修正公式,并对其进行验证,以此提高了T-200B降水观测效率。最后,建立了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回归与空间插值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并模拟了冬克玛底流域的降水空间分布。这一成果提高了降水的模拟的精度,有利于冰川物质平衡模拟中冰川积累量的计算。根据2008-2012年小冬克玛底冰川花杆和雪坑实测的资料,和物质平衡线附近的气温、辐射和降水资料以及安多站气温资料,计算得出观测期间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总量为-1584mm w.e.,相当于冰川整体减薄1.76m;其中2009/10年物质平衡量(-996 mm w.e.)是小冬克玛底冰川有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小值,导致其平衡值异常小的原因是高的气温和高净辐射量。研究还发现2009-2012年,冰川末端共退缩19.7m,年退缩量为4.9m,是1990s中末期的2.3倍;物质平衡线为5720m,相比1990s初的5600m上升了120m。通过相关要素对比分析发现,在高海拔区域冰川消融的能量有90%以上来自净辐射,而在低海拔区仅占30%-80%。进一步分析认为,气温升高和反照率降低是导致冰川消融强烈的主要原因。根据地形图、航空相片和Landsat ETM+数字影像,采用比值域值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长江源区1969/1971–1999/2002年间的冰川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研究区的冰川整体处于退缩状态,期间冰川平均退缩了108.3 m,冰川面积减少了5.3%,其中,色的日峰地区的面积变化率最大,冰川面积减少12.9%,唐古拉山北坡冰川相对处于稳定状态,面积仅减少了4.3%;2) 格拉丹东峰北坡冰川面积变化速率不均匀,1969–1973年间冰川面积变化最快,年平均变化量为-1.16 km2?a-1,1973年后冰川变化有所减缓,1973–1992和1992–2002年间年平均变化量均为-0.59 km2?a-1,而2002后年间冰川面积又有所加快,年平均变化量为-0.95 km2?a-1;3)沱沱河、五道梁和治多三个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变化显示暖季气温升高是导致研究区冰川退缩的主要因素,此外,气温升高的快慢可能是引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9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上官冬辉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