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可塑性(LTP和LTD)最早在海马发现,一直被认为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后来发现在脊髓背角也存在这种长时程突触可塑性,可能与慢性痛的发生直接相关。脊髓背角的突触传递不仅可以产生LTP,也可以产生LTD。电针是否通过诱发脊髓背角产生LTD而抑制神经病理痛,其神经生物学机制是什么?本申请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采用电生理学、免疫组织化学、高效液相分析、分子生物学及痛行为学测定等方法,研究LTD
本课题采用电生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痛行为学测定等方法,研究LTD在电针治疗神经病理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旨在阐明电针治疗神经病理痛的中枢机制。外周神经损伤可以降低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LTP的诱导阈值,使脊髓伤害性感受的突触产生"敏化"。这种突触效能的LTP很可能是外周神经损伤诱发中枢敏化和神经病理痛的基础。在神经病理痛大鼠,2 Hz电针通过激活内源性阿片肽系统,诱导脊髓背角产生NMDA受体依赖性的LTD而发挥其镇痛作用。100 Hz电针不能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产生LTD,因而没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此结果提示,神经病理痛大鼠可能存在下行抑制系统的破坏(即去抑制现象)。在神经病理痛大鼠,内源性下行5-HT系统的作用没有改变,但是外源性给予5-HT的抑制作用降低。脊神经结扎后5-HT作用的降低,不仅与背角5-HT含量变化以及不同受体亚型参与有关,还和参与5-HT作用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类型有关。本课题首次将长时程突触可塑性与神经病理痛的发生及电针镇痛的机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电针镇痛的机理研究,还进一步揭示了神经病理痛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神经病提供新的理论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