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中国商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动态变化研究
  • 项目名称:中国商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动态变化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71001096
  • 申请代码:G0113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陆凤彬
  • 负责人职称:助理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在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本项目将分析中国商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动态变化特征,并从市场微观结构角度分析其运行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将多元GARCH模型、时变系数模型、机制转移模型等模型与IS、PT模型等价格发现模型相结合,形成时变价格发现模型;进而考虑非同步交易,建立非同步交易的时变价格发现模型。(2)利用时变价格发现模型对国内主要商品期货品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不同类别商品期货价格发现的时变性特征及其成因。(3)利用非同步时变价格发现模型,测算国内外期货市场对同类商品期货价格发现的变化,比较发展趋势、差异并分析成因。(4)通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分析交易流、交易者、交易成本、重要信息发布等因素对中国商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动态变化的影响程度和机理。最后,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发展和提升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国际影响力的政策。

结论摘要:

项目顺利完成了各项研究计划,提出了刻画金融市场间价格发现和Granger因果关系的时变性特征的模型和方法,发表和完成论文11篇。其中,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总计7篇;发表SCI和SSCI期刊论文2篇,发表EI期刊论文4篇,SCI和EI期刊录用2篇论文。 研究内容方面,项目提出了时变价格发现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并用于实证分析。(1)基于Hong(2001)提出的两类信息溢出统计量,与滚动窗方法、DCC-GARCH模型结合,提出滚动Hong统计量和DCC-GARCH Hong统计量2类时变信息溢出检验统计量,并建立考虑交易非同步的时变信息溢出统计量。该方法较已有的时变系数VAR模型能够更好的考虑信息传导的较长时间滞后。对LME和上海期货交易所铜期货市场间的信息溢出时变性的实证分析,发现了市场间信息溢出时变性的存在,以及上海在国际铜期货市场影响力的提升;对国际原油市场间影响的实证分析显示,我们提出的方法可以较好的刻画原油市场间影响的动态变化。(2)基于动态相关系数提出新的时变系数VAR模型,并用于时变Granger因果检验。该模型的系数是动态相关系数的线性函数,可以刻画变量间的动态影响,并可允许变量间各种复杂的影响关系如机制转换、随机游走等,因此可以刻画机制转换VAR和TVP VAR模型的特征。WTI 原油和美国SP500指数的实证分析发现我们的模型显著优于VAR模型。(3)基于DCC-GARCH模型和信息共享(IS)模型,提出了时变IS模型用于刻画期货市场的时变价格发现功能。对LME铜期货和现货市场的实证显示,铜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存在动态变化特征。 研究成果方面,1篇论文在Energy economics(SSCI)发表,1篇论文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ystems(SCI)发表,1篇论文被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SCI)录用。另外,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EI期刊发表和录用论文5篇。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0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0 会议论文 2 著作 1
陆凤彬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