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西藏山南地区上三叠统复理石物源区分析
  • 项目名称:西藏山南地区上三叠统复理石物源区分析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072075
  • 申请代码:D0206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李祥辉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南京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西藏山南地区沿雅鲁藏布江以南大面积分布上三叠统复理石沉积地层- - 郎杰学群及南侧紧邻的涅如组。长期以来,它们被置于喜马拉雅地体(印度次大陆北部被动大陆边缘),其中的郎杰学群甚至被认为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的混杂堆积或增生楔。近期发现的证据显示,郎杰学群的物源可能来自它处,拉萨地体是可选择的源区之一。这一认识无疑对其传统的构造性质认识是一个重大冲击。由此,西藏南部上三叠统复理石构造性质之重新厘定对该区构造-地层分区乃至特提斯东部古地理重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拟通过盆地中复理石的沉积特征、碎屑组分、重矿物组合、地球化学、锆石同位素等内容进行物源区分析,在建立上三叠统郎杰学群和涅如组的沉积模式基础上,追踪物源区方向并查明物源区构造环境,重新定位盆地中复理石的板块构造属性,并归位所属地体,为西藏南部区域构造解析、构造-地层分区提供重要证据,同时也为三叠纪时期特提斯东部有关位置古地理重建提供新的线索。

结论摘要:

对西藏南部山南地区上三叠统复理石郎杰学群(含涅如组)进行了广泛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采样分析。共计完成了14条地质路线的沉积学调查,测量了90组计900个古水流数据,统计了74个点的砂岩、粉砂岩和板岩厚度;采集了多种样品,包括138件光学薄片、27件阴极发光薄片、118件重矿物、20件碎屑锆石、5件火山岩锆石;实验室完成了20件碎屑锆石1588点的U-Pb同位素定年、200点的Hf同位素分析。古水流流向、砂岩/板岩比例变化、重矿物ATI指数等分析结果显示,郎杰学群物源方向总体由北而南供给,也有较多由北东向南西、北西向南东的流向趋势。这一结果进一步夯实并支持了物源来自北部的观点。郎杰学群中碎屑锆石年谱有二个主值区间,分别是200-270 Ma(峰值大约是242 Ma)、490-620 Ma (峰值大约560 Ma),其中第一个是特有区间。这一结果,与特提斯喜马拉雅(印度大陆来源)、羌塘地体极不相同,也不同于拉萨地体和西澳大利亚。这是因为前两者有1100-1250 Ma(峰值大约为1200 Ma),后两者有800-1000 Ma(峰值大约为900 Ma)的特征区间。它同样不同于可可西里-松潘-甘孜褶皱带复理石三叠系,因为后者的碎屑锆石年谱有400-450 Ma、1900-2000 Ma的峰值,显示华北为主的来源特征。此外,郎杰学群碎屑锆石年龄200-400 Ma区间的Hf同位素与拉萨地体有相似,但最大的不同是拉萨地体在300-400 Ma区间存在极负值(-10 ~ -20),而郎杰学群通常是大于-5。郎杰学群中的特征锆石年谱区间与古特提斯缝合带甚至东澳大利亚可比,但后者基本上没有前寒武的物源。如果考虑郎杰学群自身沉积的大地构造背景,形成于晚三叠世的印支造山阶段,结合近来在Indochina与Sibumasu之间发育大量中晚三叠世的碰撞型花岗岩,而且这两个地体均从冈瓦纳分离而来,必定记录有泛非造山事件的响应(500-650 Ma)。为此,我们暂时倾向认为,郎杰学群的物源可能来自东南亚这两个地体之间,而其自身则沉积与碰撞造山带的泄水口之外海域——残留海盆之中。然而,古特提斯缝合带中部(伊朗-印巴)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线索,但需要更多资料的积累证实。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5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李祥辉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