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栖息地破碎化景观下斑尾榛鸡的出生扩散和繁殖扩散机制
  • 项目名称:栖息地破碎化景观下斑尾榛鸡的出生扩散和繁殖扩散机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1172099
  • 申请代码:C0403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方昀
  • 负责人职称:研究实习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斑尾榛鸡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松鸡科鸟类,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斑尾榛鸡的种群被隔离于不同大小的斑块中。本项目以甘肃南部斑尾榛鸡为研究对象,从扩散和栖息地选择理论出发,对该物种出生和繁殖扩散模式及栖息地选择进行研究,并探究栖息地破碎化对斑尾榛鸡的影响及斑尾榛鸡的适应机制,验证和丰富现有理论并对下一步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建议。通过研究(1)斑尾榛鸡出生和繁殖扩散模式、性别差异、年龄差异;(2)不同尺度上的栖息地选择差异,包括育雏期雌鸟和幼鸟的移动模式和微栖息地选择,扩散后幼鸟和成鸟的微栖息地选择以及大尺度上不同生活阶段斑尾榛鸡对不同栖息地类型的需求;(3)育雏期栖息地选择和扩散后栖息地选择阐述幼鸟早期生活经验对后期选择的影响;探讨繁殖表现与繁殖扩散距离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栖息地破碎化植被图探讨栖息破碎化对斑尾榛鸡的影响及其适应机制。

结论摘要:

斑尾榛鸡(Bonasa sewerzowi)为中国特有松鸡科鸟类,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仅分布于我国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的高山针叶林中。由于长期森林采伐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斑尾榛鸡的栖息地丧失并相互隔离,出现严重的破碎化。本项目从扩散和栖息地选择理论出发,重点研究斑尾榛鸡在栖息地破碎化景观下的生殖扩散机制。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探索性项目,本项目的执行期为2012年1月至12月,经过2012年在莲花山自然保护区艰苦的野外工作,本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主要成果包括 (1)斑尾榛鸡的家族群运动斑尾榛鸡雌鸟单独孵卵,孵卵期为27-28天,2012年卵的孵化时间一般在6月24日(±1.22天,n=9),与前两年基本一致。斑尾榛鸡雌鸟育雏期带领幼鸟进行长距离的扩散,家族群的扩散距离最大约3km,在育雏期结束,雌鸟会带领幼鸟回到出生地附近,直至家族群分散,雌鸟与幼鸟分开。斑尾榛鸡家族群前9周的运动距离平均为492米,明显大于同一时期繁殖失败的雌鸟的运动距离,后者仅为159 米;而且其活动的海拔范围也更大。 (2)斑尾榛鸡家族群的栖息地选择研究斑尾榛鸡家族群的栖息地选择对于其保护至关重要,通过对比斑尾榛鸡家族群利用栖息地样方和研究地区的可利用对照样方在20个栖息地变量上的差别,发现在前4个星期斑尾榛鸡家族群主要选择郁闭度较低、低柳灌丛较丰富、距水源较近、无脊椎动物较丰富的针阔混交林活动,之后家族群将有较长距离的运动,迁移到次生林或灌木林中,其栖息地特点为郁闭度低,柳等灌丛的密度大,而且草本的高度和密度都较大,这有利于幼鸟躲避天敌。9个星期后,斑尾榛鸡家族群一般会回到巢区附近活动,并继续选择灌丛密度较大的地区活动。 (3)斑尾榛鸡的生殖扩散在2012年9月在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捕捉斑尾榛鸡幼鸟2只,并佩戴无线电发射器,结果表明斑尾榛鸡家族群在9月上中旬前后分散,目前斑尾榛鸡幼鸟在无线电遥测中。 进一步的工作将利用研究地区的卫星遥感影像,评价斑尾榛鸡主要栖息地的质量及破碎化情况,探讨栖息地破碎化对斑尾榛鸡的繁殖扩散的影响及其适应机制。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5 会议论文 1 著作 1
方昀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