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回族社区经济现代性嵌入与转型研究
  • 项目名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回族社区经济现代性嵌入与转型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1001072
  • 申请代码:D0102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艾少伟
  • 负责人职称:副教授
  • 依托单位:河南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在全球化和现代性转型背景下,强化民族认同和进行学习创新是中国回族社区持续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两个关键问题。然而,不同区位、集聚程度及发展水平下兼具民族性和传统性的回族社区经济如何在现代性冲击下既能坚守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又能顺利实现经济现代化?回族社区在现代性转型过程中是趋于消亡还是在新的层次上进行重构?通过构建和发展融民族精神/信仰认同、学习创新/知识创造、组织/族群、空间/地域透过"认同-演化-嵌入-尺度"而形成的"四位一体"的"族群社区"分析框架,以"回族社区"的分析为主线,以回族社区的民族精神/信仰认同和学习创新/知识创造为核心。在此基础上,采取理论构建、实证分析和案例剖析有机结合的探究方法,以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回族社区为案例,探讨回族社区的类型、结构、动态演化和关键机制及发展路径,以中国回族社区的经验建构学习型"族群社区"的理论模式,提出回族社区现代性转型的战略路径与管制模式。

结论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现代转型成为中国“回族社区”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回族社区”的现代转型是在大尺度分散与小尺度集聚、地理区位、关系建构、地方传统和民族认同交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呈现并发展演变的。研究中国回族社区现代转型的发生机制及演化路径,有助于推动我国人文-经济地理在“回族社区”研究领域的理论拓展,提升“回族社区”现代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项目采取理论建构、案例解剖及实证分析有机结合的方法,以西宁、开封等回族社区为典型案例,借鉴国内外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有关回族社区的理论成果,综合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多维转向,在“地理透镜下”构建了以“地方性阐释”、“空间区位选择”和“关系网络建构”为核心的回族社区现代转型理论框架。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本项目以国内外多学科比较和理论对话为基础,把回族社区的“地方性阐释”、回族商业区位的空间选择、回族社区“关系建构”的空间拓展作为中国回族社区现代转型理论建构的核心内容,提出了回族社区基于“坊民-社区-过程”的地方性阐释,构建了融“情景性”、“路径依赖”和“权变性”为一体的“回族社区关系建构”分析框架,并探讨了理论框架的普适性问题。(2)开封回族社区的案例分析表明,从地方性角度看,城市回族社区不同于一般城市社区,是具有较强内闭性且带有乡村社区特点的“寺坊”社区。中国散杂居地区回族社区的“关系建构”,是在“大尺度分散”和“小尺度集聚”的地缘结构以及回族社区地缘关系的空间拓展能力、“族内婚姻”的“强关系”建构和“回汉交往”的“弱关系”建构、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城乡市场分割和回族商业传统、“教坊制”传统和教职人员地域流动的路径依赖等交互作用中进行发展并演化的。(3)西宁回族社区的案例分析表明,城市清真寺周边商业总体上形成了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回族产业空间”,其空间区位选择主要依穆斯林商业行业本身的传统及现代特性而存在较大差异,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特定制度作用的结果;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回族“社会关系空间”逐渐由小尺度空间关系转变为大尺度空间关系,而“民族认同空间”则逐渐由“单一认同空间”转变为“多元认同空间”,穆斯林身份认同在现代转型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9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艾少伟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