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交界敏感地带的陆架区对全球环境变化十分敏感。针对末次冰消期以来地球表层系统的巨变,以陆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在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框架内,通过矿物、粒度、常微量地球化学元素以及磁学参数的综合分析,探讨古气候/季风/海平面等的演化信息。本研究选择位于珠江口西南侧的南海陆架沉积区,以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以东亚季风为切入点,研究热带低纬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亚洲季风的内部关系,在全球季风范围内探讨季风的差异和交互作用,分析季风在多种尺度上的驱动机制,探讨一些气候突变事件的演变过程。这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低纬东亚季风演化的动力机制和低纬热带过程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对于分析短尺度环境变化的动力机制、评估全球变暖背景下冷期波动的可能性以及对指导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预测等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可以为地区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South China Sea;Continental shelf;East Asian monsoon;Sediment provenance;Holocene
对位于琼东南陆架的X2站沉积物进行了岩性、粒度、粘土矿物和AMS14C年代分析。与各潜在物源区的对比显示,虽然X2站沉积物粘土矿物组合更加接近珠江物质,但是考虑到絮凝沉降等作用,高岭石主要来源于海南岛和珠江,伊利石和绿泥石主要来自于珠江和台湾,蒙脱石可能主要来自于近源的雷琼地区。以往针对南海北部陆架沉积物物质来源的诸多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海南岛河流的影响。对琼东南X2站沉积物的研究则表明,海南岛物质对南海北部陆架具有一定的影响。近4 ka以来,X2站沉积物的明显变粗和高岭石含量逐渐增高,说明海南物质的输入增强,这可能是由于近4 ka以来的气候变化或者人类活动增强所致。 对位于海南岛南部陆架的S20孔沉积物进行了岩性、AMS14C年代、粒度和微量元素分析。对东亚季风演化的代用指标进行了提取,初步探讨了该沉积区蕴含的亚洲季风信息。近4400 a以来,S20孔研究区受相对稳定的水动力条件控制。主要富集于相对粗粒和细粒物质的Zr/Rb陆源元素比值和<19 μm细粒敏感粒度组分平均粒径可以作为冬季沿岸流和东亚冬季风强度的代用指标。二者与东海内陆架PC-6孔以及南海17940孔海水表层温度变化表现出良好的相似性,说明中国东南部不同地区季风代用指标揭示出的东亚冬季风演化具有一致性。因此,相对于陆地和深海而言,南海陆架区沉积物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季风演化信息。 对珠江口1080余个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探讨了沉积物粒度参数分布及相关关系,追溯了河口区域泥沙来源及其运移趋势。认为,珠江口表层沉积物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其物质来源以径流和落潮流下泄泥沙为主,海域来沙为辅,其运动方式主要为悬移运动。形成了珠江口海区的大面积悬移质细粒泥沙沉积,并在科氏力以及沿岸流作用下向珠江口西岸运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