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能源效率是应对能源挑战的重要且有效途径。本项目将从结构异质性和要素替代视角,综合应用管理科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把能源纳入到整个经济社会系统整体框架内综合考量,研究能源效率的内涵与外延、能源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改善能源效率的理论依据;提出能源效率的基本分析框架,根据实践需要提出新的指标及其测度方法,建立能源效率测度指标体系,进行能源效率的国际比较;研究能源消费总量核算方法及其应用;建立"产业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分析途径,研究经济结构异质性及其变迁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定量分析能源与资本、有效劳动等其他要素,各类一次能源、终端能源之间的不完全替代性及其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能源价格弹性及价格机制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改善我国能源效率的政策启示。
Energy efficiency;Structure heterogeneity;Factor substitutability;Economic structure;Divisia
本项目以结构异质性和要素替代性为主线,把经济增长、经济结构、技术进步、能源效率、能源结构等集结到一个系统性的数理分析框架内,突出了能源与经济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了能源效率的内涵,澄清了长期以来对能源效率的片面认识和应用误区,突破了现有研究中主要采用单位产值(产量或产品)能耗等指标的局限性。系统提出了能源效率的七大类测度指标及其测度方法并开展了应用。依据热力学定律和经济理论对能源经济数据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厘清了能源经济统计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剖析了国际机构能源统计数据的差异。应用反映各类能源异质性和不完全替代性的Divisia方法进一步解释了中国历年能源消费“异常”情形,对“十一五”地区节能绩效做了评价,突破了现有的用发电煤耗法研究能源经济问题的局限性。建立了“产业结构-最终使用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对能源消费的传导途径及反馈机制,突破了通常的主要从产业或需求结构对能源强度进行分解而获得表面原因的局限性。建立了可时变的要素替代弹性和价格弹性模型,实证检验了市场机制和能源价格上涨对改善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突破了现有研究中不够严密的主观判断或定性阐述的局限性。首次以行业为纵向、以地区为横向(66行业×31地区)对全行业口径能耗进行比较,得到了“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领域,突破了现有区域研究中行业划分程度较粗的局限性。对各国能源宏观效率差异、能源消费不平衡状况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并从中得到能源宏观效率变化的一般性规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已发表期刊论文18篇(含1篇录用),其中SCI/SSCI期刊论文3篇(影响因子分别为6.02, 5.11, 3.86);EI期刊论文2篇(不含与SCI重复的);基金委管理科学部认定的A类期刊论文4篇,B类1篇;其他本领域期刊论文8篇;另有3篇英文论文在审稿中。尽管发表年限较短,但已获得较高引用和评价。据Web of Science统计,英文论文单篇他引最高8次;据CNKI统计,中文论文单篇他引最高37次。出版著作《中国能源报告2010能源效率研究》。培养毕业生6人。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各1次,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第71 次“双清论坛”秘书,出席并做报告的国际学术会议6人次,国内会议9人次。部分节能研究成果被企业采用并取得效益。提交的专报信息被基金委《简报(内参)》采用,报送到中办和国办,并得到了中央首长的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