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从能量代谢相关基因变化探讨骨痿“骨肉不相亲”的病理机制
  • 项目名称:从能量代谢相关基因变化探讨骨痿“骨肉不相亲”的病理机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81001485
  • 申请代码:H27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杨芳
  • 负责人职称:副教授
  • 依托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骨质疏松症是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且发病率、致残率高,目前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选择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可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疾病痛苦和心理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课题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OPG基因敲除法)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糖皮质激素诱导法)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以骨骼、骨骼肌中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等为研究核心,探讨骨痿"骨肉不相亲"的病理机制,阐述骨骼肌收缩与骨骼的协调性对骨质疏松症形成的影响,并观察补肾、健脾、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的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效果和作用机制的异同。为提高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

结论摘要: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 是一种多病因所致疾病,其发病率高,目前已成为是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本项目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中医不同治法即补肾方法、健脾方法、活血化瘀方法对糖皮质激素所致骨质疏松症大鼠及护骨素基因敲除致骨质疏松症小鼠能量代谢代谢的影响。完成情况如下(1)成功复制骨痿(骨质疏松症)实验动物模型。(2)从能量代谢、胶原代谢、钙代谢异常变化探讨骨痿“骨肉不相亲”病机地塞米松可导致大鼠骨组织骨钙素、Ⅰ型胶原、Na+-K+-ATP酶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骨骼肌中肌钙蛋白、Ca2+-Mg2+-ATP酶、Ⅰ型胶原、Na+-K+-ATP酶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OPG(骨保护素)基因敲除后可致使小鼠骨组织Ⅰ型胶原、α-酮戊二酸脱氢酶、Ca2+—Mg2+—ATP酶、异柠檬酸脱氢酶、Na+-K+-ATP酶表达水平降低;骨骼肌中Ⅰ型胶原、α-酮戊二酸脱氢酶、Ca2+—Mg2+—ATP酶、异柠檬酸脱氢酶、Na+-K+-ATP酶表达水平降低。提示能量代谢、胶原代谢、钙代谢异常,可导致骨骼与骨骼肌协调性下降,可能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3)比较补肾、健脾、活血法对骨痿“骨肉不相亲”病机的防治作用机制①补肾中药通过有效提高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骨骼肌的钙代谢、Ⅰ型胶原和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有效提高OPG(骨保护素)基因敲除致骨质疏松症小鼠Ⅰ型胶原和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说明补肾方法能有效且明显的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对骨质疏松症有明显的防治作用。②健脾中药通过提高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骨骼肌的钙代谢、Ⅰ型胶原和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说明健脾方法通过提高骨骼肌的能量代谢,进而有效的保护骨骼,提高骨骼与肌肉的协调性,促进骨形成,对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③比较补肾中药、健脾中药、活血化瘀中药的防治效果,认为补肾方法〉健脾方法〉活血化瘀方法。说明补肾方法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治法,健脾方法是辅助补肾方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治法。(4)在国家级核心期刊杂志发表论文6篇。其中一篇论文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学术论文三等奖。课题主持人获得辽宁省教育厅“高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项目支持(2012年)。(5)通过本项目研究,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名。为今后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人才基础。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0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杨芳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