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中新世14 Ma前后东亚乃至全球环境发生了重大变革,然而迄今为止该时期东亚季风区生态环境演变的详细过程、表现形式仍不清楚。黄土高原的中新世黄土提供了该时期连续完整的陆相风成沉积记录。本项目拟以黄土高原秦安QA-I剖面为主、以QA-IV和ML-V剖面为辅,建立15-10 Ma较高分辨率的蜗牛化石组合序列;研究蜗牛生物组合的组成特点、分异度,生态类型、特征种属的演替,关键属种的个体发育(壳体形态)特征及种系的演化阶段和趋势;揭示15 Ma以来黄土高原蜗牛生物组合的演替过程、典型种类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及其气候环境意义;探讨中中新世季风环境的演变历史及其与这一时期重大地质、生态环境变化的可能联系。本项目的实施有望为揭示中中新世东亚季风区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以及全球中中新世的环境变化过程与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生物学证据和认识。
terrestrial mollusk;eolian deposits;ecological environment;middle Miocene;Loess Plateau
中中新世14 Ma前后东亚乃至全球环境发生了重大变革,然而迄今为止该时期东亚季风区生态环境演变的详细过程、表现形式仍不清楚。本项目对黄土高原秦安QA-I、武威剖面15-10 Ma采集了蜗牛化石组合样品,由于研究工作量比预期大很多,化石分析鉴定仍在进行中。目前获得的初步结果表明,蜗牛化石在两个剖面研究时段都有分布,黄土层多,古土壤层相对少,全部是陆生种类,多数为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常见种类,包括Gastrocopta, Vallonia, Metodontia, Cathaica等,未见水生和两栖种类;化石个体保存完整, 没有水流分选改造的痕迹,为原地埋藏的种群。此外,项目结合以往的工作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在第三纪蜗牛生物多样性、考古遗址淡水软体动物方面取得了进展,表现在1)在晚中新世-上新世,整个蜗牛的多样性变化并不具有增加或减少的趋势,而是波动性变化,但不同生态类型的蜗牛多样性变化对气候变化有规律性,表现为,7.1-5.4 Ma 冷干气候主导,冷干类蜗牛多样性增加,指示冷干的气候状况可能有利于喜冷干的蜗牛种类生长发育。相反,在相对暖湿的5.4-4.4 Ma,暖湿类蜗牛繁盛。2)对关中盆地新石器中期软体动物遗存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圆田螺和圆顶珠蚌2个种类,都是淡水种类,具有现生种,可食用;所有壳体都完好地保存在没有水流改造过的灰坑中,常和陶片、石器、动物骨骼等共存。表明关中地区的古人已经利用软体动物作为食物。分析认为,全新世中期的温暖湿润气候可能有利于软体动物的生长,为古人利用软体动物提供了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