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革菌属真菌是高等担子菌中一类重要的木腐菌,能引起木材的白色腐朽,研究该属真菌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经济价值。目前,全世界已发现该属110余种,我国仅报道过29种,该属真菌在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等还不了解。另外,该属种类的形态变化比较大,目前对该属与其近缘属之间的界定还不是很清楚。本项目拟对我国锈革菌属真菌进行采集和资源调查,综合宏观、微观以及生态习性等性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属进行系统学的研究;以明确我国锈革菌属真菌的种类和分布,确立可靠的形态分类特征和分子鉴定依据,并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探讨该属真菌种间以及该属与其近缘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建立该属更加自然合理的分类系统,为我国真菌和森林资源的保护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white-rot fungi;Basidiomycota;taxonomy;molecular phylogeny;new species
广义锈革菌属(Hymenochaete s.l.)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木材腐朽菌,其与广义木层孔菌属(Phellinus s.l.)和广义纤孔菌属(Inonotus s.l.)是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中3个最大的属。相比于后两个属,世界上关于锈革菌属,特别是该属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研究还较少。本项目对我国锈革菌的资源与分类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并对该属以及它与近似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项目执行期间(1)赴我国的16个省和自治区的76个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进行了资源调查与标本采集,共采集到锈革菌属及相关类群标本1844号,分离菌株100余号,获得标本照片5000余张;(2)对我国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物标本馆、广东微生物所真菌标本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植物博物馆、爱沙尼亚塔图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馆藏的和本项目组成员新鲜采集的锈革菌属和相关类群的标本进行了形态学的研究;(3)通过标本或菌种,对我国所有锈革菌种类进行了ITS等基因的扩增和测序, 共获得了ITS序列496条,LSU序列380条,mt-SSU序列220条,RPB2序列37条,并将其中部分序列在GenBank上提交;(4)对获得的序列进行了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形态学的研究结果探讨了锈革菌属与其近似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通过该项目的研究(1)共发表了锈革菌属新种11个,假锈革菌属(Pseudochaete)新种2个;发现我国锈革菌属新记录种20个;(2)明确了锈革菌属和假锈革菌属之间的形态学区别假锈革菌属具有窄圆柱形的孢子(宽度小于3微米)且刚毛具少量结晶;(3)建立了锈革菌属与其近似类群趋于自然合理的分类系统只承认锈革菌属和假锈革菌,而将环褶菌属(Cyclomyces)和锈齿革菌属(Hydnochaete)作为锈革菌属的异名处理。广义锈革菌属则包括了子实层体表面光滑、孔状、齿状和环褶状的形态学上异源的种类;(4)对环褶菌属、锈齿革菌属和锈革菌属的12个种进行了组合。按照新的分类系统,到目前为止我国锈革菌属的种类为61种,假锈革菌属的种类为10种。本项目阐明了一个重要类群的分类与系统发育关系,其研究结果极大的增加我们对木材腐朽真菌的认识。